发布时间: 浏览: 788 次 来源:若悠网
2019年,
没有什么比“假装健身”还火
尽管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懒了,但我还是被前两天新闻里“1亿人在假装健身”这件事情震惊了。
顾名思义,所谓的“假装健身”指的就是那些办了健身卡,却一年也去不了几次的人。
看到朋友圈里那些已经办了5、6张健身卡的朋友,却突然对“假装健身”产生了共鸣,这倒还挺让人意外的。
在那之前,翻一翻自己的社交网络,很轻易就能找到大家各式各样的“健身打卡”。
也有人每天痴迷于刷微信步数,晒出自己的跑步路线图;
如果有人在朋友圈秀出自己的胸肌、马甲线,或者发一张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自拍,无疑会得到最多的评论和点赞。
一位男子为了给妻子庆生,跑出了一朵玫瑰
随着晒健身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健身的观念看似也更深入人心了。
当健身房与理发店、房屋中介一样,成为上班族在早晚高峰地铁站的“三大拦路虎”。如今即使没有锻炼习惯,你也多少被路边“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宣传小哥,按头科普过一些健身界的词汇:
体脂率、基础代谢、升糖指数……
如果现在还有女生在网上提问“跑步会不会让自己练成肌肉腿”,一定会遭到无情的嘲笑。
如今互联网上最大的网红,已经从萌宠萌娃,变成了公园硬核健身大爷。
对运动的推崇,显然与现代人的健康焦虑密切相关。很多人都发现,跟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体能似乎越来越差了。
为了“不像新闻里说的一样猝死”,有些人选择双十二囤了上千块保健品,而有些人则选择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迈开腿”。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马拉松热。
如今马拉松早已从“中产阶级的广场舞”,降维成了朋友圈的标配。所有的马拉松比赛基本上都是一票难求,大多需要摇号才能报名。
虽然很多人可能平时从不锻炼,参加比赛的唯一目的,只是在朋友圈晒晒衣服上的号码牌。
“加班的我,
脑子进了什么水要办健身卡?”
在“所有人都在变健康”的热潮下,很少有人不会被偶尔瞥见的热血鸡汤打动。
路过家楼下,已经是今年第五家新开业的健身房,“充5000送3000”更是常规操作,让你算下来仿佛不要钱,头脑一热就办了卡。
健身教练热情似火,当你买了他的课后,还会隔三岔五接到电话轰炸,让你觉得不去上课都对不起他,“和健身教练斗智斗勇”的网络段子简直是三天一个。
但你以为这届年轻人就能坚持下来了吗?那也太高估大家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实在太忙了。
除非你所谓的健身只是网上那种“十分钟肩颈放松”的白领式运动法,否则,对于如今天天加班、通勤2小时的社畜来说,仅仅是到健身房打个卡,都已经侵占宝贵的休息时间了。
有一位网友因为平时下班很晚,特意在家门口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办了会员。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在天不亮的时候去健身房举一个小时铁,再回家吃了饭坐地铁去上班。
让他坚持锻炼的唯一动力,就是想象这种晨练能成为一种习惯。
但是几周后的一个早上,他终于任由闹钟响了半个小时而雷打不动。之后,又重回了8点起床的生活,那张健身卡自然也吃灰了。
微博上有人这样解释自己不去健身房的原因
你可能曾无数次地下决心,试图改变自己肥宅的生活方式。偶尔在App上刷到健身达人,他们也会突然想起柜子里的健身卡,然后重燃斗志为自己制定一个“半年健身计划”。
开始健身的第一天,你换上在某宝网购的运动服,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半个小时,然后拿出手机对着镜子拍上一张自拍,并下决心在未来的1个月内减掉8斤/练出马甲线/练出背肌。
新鲜劲儿过了几天,“半年计划”就缩减成了“一周计划”;再做了几天硬拉后,“一周计划”又成了“坚持三天我真的很不错”。
因为不喜欢,所以很容易半途而废。空气不好、没洗头、小区的狗不够友善都能成为不运动的借口。
每一个试图逼着自己去健身房的年轻人,都是优秀的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手里花了大几千办的健身卡,除了在家里停水的时候去洗个澡,其余时间别无用处。
还有些人在健身房大业宣告失败后,决定曲线救国。
看到新垣结衣代言了健身类游戏心动不已,试图用对游戏的热爱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顺手以此借口买了一个switch。
但往往游戏机玩得欢,健身游戏的卡带却早早吃灰。最后,唯一的运动也只有在网上冲冲浪了。
“去健身房的第三天,我就拉伤了”
但那些真正克服了自己惰性,坚持一周去三次健身房的人,就真的能获得健康吗?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在热情的服务背后,中国健身教练的专业水平却令人担忧。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健身服务已成为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重灾区。健身服务投诉7738件,投诉量同比上涨72。6%。
而对于教练专业能力的投诉,是其中的一大主流。大部分健身房对教练根本没有门槛要求,只要你敢搭讪、情商高、能卖课就行。
甚至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招聘软件上频繁收到健身教练相关的职业推送,甚至还有招聘方主动找过来问要不要试一试。
而自己本身“瘦得像个猴一样”,更是从没有什么运动习惯。
没有资格证也照样能上岗,没有运动经验和相关知识更是无所谓,入职后集体去上海培训个十几天,回来个个都是“资深教练”。
没有知识也没有能力,跟着这样的教练,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有学员在跟着私教练了3个月后,右膝盖半月板后角二度损害;有人在教练的指挥下错误地使用运动器材,反而把旁边训练的人砸到胸椎骨折……
对于这样的健身教练,头脑发热办了卡的年轻人也就只能“一鸽再鸽”了。
更何况,就算你防得了健身教练的套路,也防不了健身房跑路。
如今很多健身房“捞快钱”已经成为常规操作:刚开业低价揽客,赚够了会员费后火速转让,或者干脆卷款跑路。
比如一位市民邓女士,她先是在一家叫做东宁健身的健身房办了卡,结果没几个月改叫森宁健身。
改名后由于经营不善,又转让给一个外地团队。没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外地团队就关门跑路了。
郑州今年来有关健身房跑路的投诉已有500多件
这样折腾几次之后,健身房在人们心里已经快变成无良商家的代名词。而自己的健身计划,当然也就彻底夭折了。
被晒照“绑架”的健身,
还不如不健身
有人想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健康速成”,有人则盯着这群不切实际的人兜里的钱,试图在他们三天热情还没散去的时候多割一波韭菜。
在正确的健康观念还未在全社会普及的前提下,跟风盲目追求“健身”,只能让整个行业越来越良莠不齐。
不过,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真正的成果。
一项调查发现,70、80后健身的诉求是缓解压力;而对于90后来说,运动则成为社交中重要的一环,年轻人通过晒照、打卡来塑造自己健康的个人形象。
也就是说,练不练并不重要,发自拍才是很多人健身的真正诉求。健身房的大镜子和瑜伽垫也渐渐被这群“健身5分钟,拍照一小时”的人霸占。
而当健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减弱后,它的社交性反而凸显了出来。
强身健体成为次要,多吃蛋白粉增肌才是王道;动作正确与否无所谓,能做上几十个负重深蹲就能傲视健身房;而平板支撑更成女孩子的健身必选项目,就是为了快速练出能拍照的马甲线。
这一代年轻人在学生时代缺乏对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成年后却被迫挟裹进了“全民健身”的浪潮当中。
在全社会功利化的健身氛围中,真正想要通过健身来增强体能、保持健康的人反而难以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而当他们自己挣扎在健身房里学习着并不科学的健身动作,再看着社交媒体上拥有好身材的健身达人,更容易陷入到自我厌弃当中。
x手上的一个草根健身小哥,曾短暂重燃了很多人的运动热情
于是陷入“健身-放弃-健身”的怪圈里,反而违背了当初健身的初衷。
当接过健身房的会员卡时,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体型优秀、精神强大的人。对待手里的果蔬汁、蛋白粉,我们就像父母对待茶缸里的枸杞一样认真。
然而健身并不是万能的,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装健身”更加不是。
与其拼命让自己踏上“健身”的健康快车,还不如从自身条件出发,先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比如,对于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来说,与其在加班到深夜后逼着自己熬夜跑步,还不如先做到按时吃饭,保证充足睡眠,来得更实际一点。
毕竟有种说法称,熬夜的人群每天会比早睡的人少燃烧52-59卡路里。说不定你辛辛苦苦跑步减掉的脂肪,还没有熬夜长出来的多。
没有什么比“假装健身”还火
尽管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懒了,但我还是被前两天新闻里“1亿人在假装健身”这件事情震惊了。
顾名思义,所谓的“假装健身”指的就是那些办了健身卡,却一年也去不了几次的人。
看到朋友圈里那些已经办了5、6张健身卡的朋友,却突然对“假装健身”产生了共鸣,这倒还挺让人意外的。
在那之前,翻一翻自己的社交网络,很轻易就能找到大家各式各样的“健身打卡”。
也有人每天痴迷于刷微信步数,晒出自己的跑步路线图;
如果有人在朋友圈秀出自己的胸肌、马甲线,或者发一张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自拍,无疑会得到最多的评论和点赞。
一位男子为了给妻子庆生,跑出了一朵玫瑰
随着晒健身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健身的观念看似也更深入人心了。
当健身房与理发店、房屋中介一样,成为上班族在早晚高峰地铁站的“三大拦路虎”。如今即使没有锻炼习惯,你也多少被路边“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宣传小哥,按头科普过一些健身界的词汇:
体脂率、基础代谢、升糖指数……
如果现在还有女生在网上提问“跑步会不会让自己练成肌肉腿”,一定会遭到无情的嘲笑。
如今互联网上最大的网红,已经从萌宠萌娃,变成了公园硬核健身大爷。
对运动的推崇,显然与现代人的健康焦虑密切相关。很多人都发现,跟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体能似乎越来越差了。
为了“不像新闻里说的一样猝死”,有些人选择双十二囤了上千块保健品,而有些人则选择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迈开腿”。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马拉松热。
如今马拉松早已从“中产阶级的广场舞”,降维成了朋友圈的标配。所有的马拉松比赛基本上都是一票难求,大多需要摇号才能报名。
虽然很多人可能平时从不锻炼,参加比赛的唯一目的,只是在朋友圈晒晒衣服上的号码牌。
“加班的我,
脑子进了什么水要办健身卡?”
在“所有人都在变健康”的热潮下,很少有人不会被偶尔瞥见的热血鸡汤打动。
路过家楼下,已经是今年第五家新开业的健身房,“充5000送3000”更是常规操作,让你算下来仿佛不要钱,头脑一热就办了卡。
健身教练热情似火,当你买了他的课后,还会隔三岔五接到电话轰炸,让你觉得不去上课都对不起他,“和健身教练斗智斗勇”的网络段子简直是三天一个。
但你以为这届年轻人就能坚持下来了吗?那也太高估大家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实在太忙了。
除非你所谓的健身只是网上那种“十分钟肩颈放松”的白领式运动法,否则,对于如今天天加班、通勤2小时的社畜来说,仅仅是到健身房打个卡,都已经侵占宝贵的休息时间了。
有一位网友因为平时下班很晚,特意在家门口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办了会员。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在天不亮的时候去健身房举一个小时铁,再回家吃了饭坐地铁去上班。
让他坚持锻炼的唯一动力,就是想象这种晨练能成为一种习惯。
但是几周后的一个早上,他终于任由闹钟响了半个小时而雷打不动。之后,又重回了8点起床的生活,那张健身卡自然也吃灰了。
微博上有人这样解释自己不去健身房的原因
你可能曾无数次地下决心,试图改变自己肥宅的生活方式。偶尔在App上刷到健身达人,他们也会突然想起柜子里的健身卡,然后重燃斗志为自己制定一个“半年健身计划”。
开始健身的第一天,你换上在某宝网购的运动服,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半个小时,然后拿出手机对着镜子拍上一张自拍,并下决心在未来的1个月内减掉8斤/练出马甲线/练出背肌。
新鲜劲儿过了几天,“半年计划”就缩减成了“一周计划”;再做了几天硬拉后,“一周计划”又成了“坚持三天我真的很不错”。
因为不喜欢,所以很容易半途而废。空气不好、没洗头、小区的狗不够友善都能成为不运动的借口。
每一个试图逼着自己去健身房的年轻人,都是优秀的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手里花了大几千办的健身卡,除了在家里停水的时候去洗个澡,其余时间别无用处。
还有些人在健身房大业宣告失败后,决定曲线救国。
看到新垣结衣代言了健身类游戏心动不已,试图用对游戏的热爱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顺手以此借口买了一个switch。
但往往游戏机玩得欢,健身游戏的卡带却早早吃灰。最后,唯一的运动也只有在网上冲冲浪了。
“去健身房的第三天,我就拉伤了”
但那些真正克服了自己惰性,坚持一周去三次健身房的人,就真的能获得健康吗?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在热情的服务背后,中国健身教练的专业水平却令人担忧。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健身服务已成为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重灾区。健身服务投诉7738件,投诉量同比上涨72。6%。
而对于教练专业能力的投诉,是其中的一大主流。大部分健身房对教练根本没有门槛要求,只要你敢搭讪、情商高、能卖课就行。
甚至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招聘软件上频繁收到健身教练相关的职业推送,甚至还有招聘方主动找过来问要不要试一试。
而自己本身“瘦得像个猴一样”,更是从没有什么运动习惯。
没有资格证也照样能上岗,没有运动经验和相关知识更是无所谓,入职后集体去上海培训个十几天,回来个个都是“资深教练”。
没有知识也没有能力,跟着这样的教练,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有学员在跟着私教练了3个月后,右膝盖半月板后角二度损害;有人在教练的指挥下错误地使用运动器材,反而把旁边训练的人砸到胸椎骨折……
对于这样的健身教练,头脑发热办了卡的年轻人也就只能“一鸽再鸽”了。
更何况,就算你防得了健身教练的套路,也防不了健身房跑路。
如今很多健身房“捞快钱”已经成为常规操作:刚开业低价揽客,赚够了会员费后火速转让,或者干脆卷款跑路。
比如一位市民邓女士,她先是在一家叫做东宁健身的健身房办了卡,结果没几个月改叫森宁健身。
改名后由于经营不善,又转让给一个外地团队。没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外地团队就关门跑路了。
郑州今年来有关健身房跑路的投诉已有500多件
这样折腾几次之后,健身房在人们心里已经快变成无良商家的代名词。而自己的健身计划,当然也就彻底夭折了。
被晒照“绑架”的健身,
还不如不健身
有人想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健康速成”,有人则盯着这群不切实际的人兜里的钱,试图在他们三天热情还没散去的时候多割一波韭菜。
在正确的健康观念还未在全社会普及的前提下,跟风盲目追求“健身”,只能让整个行业越来越良莠不齐。
不过,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真正的成果。
一项调查发现,70、80后健身的诉求是缓解压力;而对于90后来说,运动则成为社交中重要的一环,年轻人通过晒照、打卡来塑造自己健康的个人形象。
也就是说,练不练并不重要,发自拍才是很多人健身的真正诉求。健身房的大镜子和瑜伽垫也渐渐被这群“健身5分钟,拍照一小时”的人霸占。
而当健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减弱后,它的社交性反而凸显了出来。
强身健体成为次要,多吃蛋白粉增肌才是王道;动作正确与否无所谓,能做上几十个负重深蹲就能傲视健身房;而平板支撑更成女孩子的健身必选项目,就是为了快速练出能拍照的马甲线。
这一代年轻人在学生时代缺乏对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成年后却被迫挟裹进了“全民健身”的浪潮当中。
在全社会功利化的健身氛围中,真正想要通过健身来增强体能、保持健康的人反而难以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而当他们自己挣扎在健身房里学习着并不科学的健身动作,再看着社交媒体上拥有好身材的健身达人,更容易陷入到自我厌弃当中。
x手上的一个草根健身小哥,曾短暂重燃了很多人的运动热情
于是陷入“健身-放弃-健身”的怪圈里,反而违背了当初健身的初衷。
当接过健身房的会员卡时,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体型优秀、精神强大的人。对待手里的果蔬汁、蛋白粉,我们就像父母对待茶缸里的枸杞一样认真。
然而健身并不是万能的,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装健身”更加不是。
与其拼命让自己踏上“健身”的健康快车,还不如从自身条件出发,先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比如,对于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来说,与其在加班到深夜后逼着自己熬夜跑步,还不如先做到按时吃饭,保证充足睡眠,来得更实际一点。
毕竟有种说法称,熬夜的人群每天会比早睡的人少燃烧52-59卡路里。说不定你辛辛苦苦跑步减掉的脂肪,还没有熬夜长出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