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中国保监会11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交强险第一个业务年度的专题财务报告,并初步决定将交强险责任限额由现行6万元提高至12万元,同时,保监会即将召开听证会对限额提高情况下的交强险基础费率进行调整。
根据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出具的交强险首年财务汇总报告,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交强险业务共承保各类机动车5755万辆,承保率约38%,保费收入合计507亿元,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已经终止保险责任的保费227亿元,尚未终止保险责任的保费280亿元。交强险首年赔款支出合计139亿元,各类经营费用合计141亿元,投资收益合计14亿元。前述数据显示,按国内会计准则核算交强险首年出现账面亏损39亿元。
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表示,由于在交强险制度实施第一年各家保险公司成本投入较大,以及按国内会计准则保单取得成本须在当期摊销等原因,交强险首年财务报告汇总出现39亿元账面亏损。但如果按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则出现小幅盈利。
他还表示,根据对2007年以来交强险经营情况的评估表明,随着交强险业务的平稳运行,其经营成本已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07年1月至10月交强险实现了9.3亿元账面利润。
据30日公布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交给保监会的初步方案,在12万元责任限额下,交强险基础费率按车型不同将有不同幅度的下调,其中,广受关注的普通家庭用车的交强险保费拟由现行1050元下调至950元,降幅9.5%。总体来看,目前八大类42种车型中,涉及基础费率下调的车型将有16种,下调幅度从5%到33%不等,其余车型费率均保持不变。
袁力明确表示,保监会将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交强险基础费率的调整。他说:“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监会决定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交强险基础费率调整的意见。根据听证会结果,对交强险基础费率进行调整。”
亏损39亿为何还要降低费率提高保额?
———透视交强险首年盈亏报告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首份盈亏报告终于面世了。既然亏损39亿元,为何还要降低费率、提高保额?
2006年我国交强险制度出台后,保监会为确保交强险经营数据的真实完整,先后制定了交强险业务单独核算管理、费用分摊、准备金评估及业务统计等一系列制度。按保监会的要求,从今年7月起,24家保险公司分别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交强险经营数据进行了专项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普华永道最终的汇总报告,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全国交强险业务共承保各类机动车5755万辆,承保率约为38%,保费收入合计507亿元,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经终止保险责任的保费227亿元,尚未终止保险责任的保费280亿元。同时,赔款支出合计139亿元,各类经营费用合计141亿元,投资收益合计14亿元。前述损益数据显示,交强险首年出现账面亏损39亿元。
“账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按国内会计准则保单取得成本不能递延,需在当期摊销。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则盈利6亿至8亿元。”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郭左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袁力也谈到,在交强险制度实施的第一年,保险公司电脑软硬件系统改造、业务管理流程再造等一次性成本投入较大。从第二年度起,保单取得成本因素影响降低。同时,保监会对交强险经营趋势进行了财务和精算评估,认为随着交强险业务的平稳运行,经营费用率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今年1至10月交强险已实现9.3亿元账面利润。
前述数据显示,交强险首年经营费用合计141亿元,费用项目主要包括手续费、佣金、营业税金及附加、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业务监管费、行政管理费用等。按照总保费收入507亿元来计算,交强险的综合成本率为27%左右。郭左践认为,目前这个费用水平还有一定压缩空间。“我们现在就是要敦促保险公司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和经营费用,提高经营水平。”
对于交强险4%的手续费标准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的疑问,汇总报告给出了答案,明确显示首年计入交强险的手续费比例仅为3.1%。郭左践表示,因为交强险带有强制性,其外部展业成本要比商业险低,所以为了降低交强险的价格,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在测算交强险费率时,考虑的手续费水平要比商业险低,规定了4%的上限标准。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专电·
调整保额符合汽车社会民生诉求
保监会11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交强险第一个业务年度的专题财务报告,并初步决定将交强险责任限额由现行6万元提高至12万元。同时,保监会即将召开听证会对限额提高情况下的交强险基础费率进行调整。
此前,曾经长期从事保险研究的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刘降斌认为,可以肯定的是,交强险保额越来越高、费率越来越低是大的趋势。
回顾交强险在国内运行1年多的时间,针对交强险的争议不断,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方针对交强险无责赔付的400元钱要不要取消,交强险责任限额是否太低、保费是否太高,交强险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出现了打折现象等问题纷纷发出质疑。交强险首份盈亏报告出炉,以及保监会拟召开听证会下调费率、上调保额的消息,虽然不能为所有质疑的声音释惑,但在主要方面坦诚回应了各界的关注,体现了保险监管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对民生诉求的重视,是顺应民意的。
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进入以私车为主体的汽车社会。与汽车相关的各种税费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出行成本。税费高、油价涨、出行贵,成了令有车一族头疼的问题。
最近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负责人在“2007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征收污染产品税和排放税的有关政策。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排放税是针对终端消费者征收的,例如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车主就要为其缴税,可能会在加油的时候一并征收。另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未来会不会对私家车收拥堵费最近也成为各界关注的敏感话题。这些可能会出台的新的用车费用引发了车主和“准车主”在网上的热议。
不可否认,与降低开车出行成本这种民生诉求相矛盾的是,汽车数量快速膨胀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确实需要借助税费手段进行适当调控。因此,从长远看,人们养一辆车的成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是由国情决定的。中国的土地、能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们无法构建一个像美国那样的汽车社会。家庭轿车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自然的调节,这种调节既有可能体现在油价、停车费等市场层面的上涨,也可能会体现在拥堵费等新出现的政策层面。
但是记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政策杠杆引导汽车使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伸出的“政策之手”不光要考虑宏观层面的效果,还要关注现阶段个体用车者的细微感受和承受力。
举例来说,目前,很多人买私家车是因为城市管理部门对公交硬件建设长期有欠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私家车拟征的各种费用不能脱离民生诉求“高高在上”。再比如,任何针对私家车的新税费,都难免会引发各界对享有“费用赦免权”的公车的关注和对比。在公车改革到位之前,对私车税费征收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引起非议。
因此,政策制定者既要考虑到私车已经成为汽车社会的主体,也不能忽视公车对汽车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既要考虑有车族的担忧,又要保证公交一族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