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知道赠与合同订立时,是双方相互认可。但总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导致赠与合同出现争议。那么,这就涉及到赠与合同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到底是什么?出现争议后谁举证呢?对此,若悠网小编在下文为大家揭开疑惑。
一、赠与合同的举证责任是怎样的
简单的“谁主张谁举证”可能并无法概括所有的举证责任,也适用于大多数赠与合同的举证责任,在具体的案件中更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下所述:
由于主观举证责任需要法官在具体审判程序中,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加以确定并不断转换,因此无需在法律规范中预先加以规定,法定的举证责任通常都是客观举证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要脱离证据去推定一个事实只能基于三种情况:
1、法律对推定的明确规定。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关于对证据持有方作不利推定的规定。
2、根据日常生活法则进行推定。
3、法律拟制。比如在行政行为经合法的公告送达期满之后,视为相对人已经知道其内容。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了行为责任。并未明确规定结果责任,但在理论上可以通过体系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来加以确认。
(1)1998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条指出:“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首次肯定了结果责任,只是不够明确。
(2)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该条规定了两种意义的举证责任,前者指当事人的行为责任,后者指在事实真伪不明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责任,即结果责任。在先行立法的司法解释中,它首次明确的肯定了民事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弥补了民事诉讼法的不足。但是该条除行为责任继续适用民事诉讼法第64条“谁主张谁举证”的分配规则外,对于结果责任并没有确立起一般的分配规则。所以,它仍非结果责任的分配原则。
二、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原、被告等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事实,在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的情况下,由谁承担败诉责任,即后果责任。承担这个责任的当事人首先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通常情况下,举证责任由行政机关负担,在特殊情形下或根据法律规定,原告也负有少量的举证责任。因此,原告主张,被告举证,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对于举证责任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即当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举证不能时,就推定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成立,这种观点是对举证责任的误解。大陆法系通常将举证责任划分为主观举证责任和客观举证责任,主观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应当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而客观举证责任则是当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时,由负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裁判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