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490 次 来源:网络
中止执行,也就是执行中止,是在民事诉讼中会发生的,不过只是中止,而不是终结。执行中止后还是会恢复执行的。那么执行中止的法律规定有什么呢?今天若悠网小编就针对这个问题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止执行的法定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什么是中止执行?
中止执行,民事诉讼中,已经开始的强制执行,因发生某种特殊情况而暂时停止执行。中止执行只是执行程序的暂时停止,与终结执行不同。
中止执行的程序
1.中止执行的原因一旦发生,人民法院即应依职权作出中止执行的裁定。
当事人发现中止执行的原因存在时,应积极地将中止的原因告知法院或向法院提出中止执行的申请。
2.中止执行的裁定,一旦送达当事人即发生法律效力。
中止执行的裁定书应当写明执行的理由和法律依据,执行人员签名或盖章,并加盖人民法院公章。
执行中止是暂时性的,引起执行中止的原因一消失,即应恢复执行程序。
法律对什么时候执行中止的情形和程序是做了详细的规定的,您可以好好看看。如果您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