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民事 • 正文

中止执行后如何恢复执行

发布时间:  浏览: 404 次  来源:网络

中止执行是出现在民事纠纷诉讼中的行为,法院在判决后要求被执行人执行后,在一定的情形下,如被执行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等,执行的程序中止,那么中止执行后如何恢复执行?下面由若悠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中止执行后如何恢复执行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可以恢复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止执行要恢复执行的,需要等到中止的情形消失以后才能恢复执行。

相关知识:执行终结的情形

1、申请执行人撤销申请

执行程序的启动大部分由于当事人提出申请。如果申请执行人自行撤销申请,放弃了要求执行的权利,按照“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和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应该尊重申请执行人的选择,裁定案件的终结执行。

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

执行应当有明确的执行依据,当执行所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后被予以撤销,执行也就失去了基础。

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有义务就要有承担义务的主体,当义务承担主体消亡,而这种义务又没有继承主体时,义务便归于消灭。执行工作中被执行人一般都是义务的承担者,当他死亡,其又无财产可供执行,也没有义务继承主体出现,权利人的权利已经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裁定案件终结执行是唯一的选择。

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这类案件的“权利人”就是有权享受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的人。这种权利与特定的身份不可分割,只能由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被赡养人、被扶养人、被抚养人所享受,而不能转让或继承。因此,这种权利是随着权利人死亡而灭失的。所以,如果这类案件权利人死亡,应该终结执行程序。

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

这是终结执行的“情理性”立法规定,但必须满足几个要件:

(1)被执行人必须是公民;

(2)执行内容只能是借款;

(3)不能再执行的原因只能是生活困难无力偿还、无收入来源又尚失劳动能力。

三个原因必须同时具备。强制执行不是将被执行人逼上绝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处于人道主义考虑,只能终结执行。

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这是一个弹性条款,由人民法院根据执行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参考立法精神而决定是否终结执行。

如果读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若悠网。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