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急救常识 • 正文

盘点常见用药误区 吃药真的不能这样

发布时间:  浏览: 508 次  来源:网络

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药学会协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正在进行,至今收到超过59万份有效答卷,全部答对的参赛者不到10%,多数网友对如何安全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针对市民最常出现的八大用药误区,记者请药学专家一一解析。

误区.1:婴幼儿发烧,服多种退烧药

据调查,超过50%的网友对婴幼儿应谨慎使用的药物缺乏了解,有的甚至还有滥用的倾向。专家说,婴幼儿用药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孩子一病,父母十分着急,什么药都用,特别容易重复用药而导致过量。

以感冒发烧为例,退烧药扑热息痛的通用名为对乙酰氨基酚,其商品名却很多,在国内至少有十几个,比如必理通、百服宁、泰诺等,其中百服宁、泰诺等又有许多系列产品,分别冠以婴儿××、幼儿××、儿童××。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多对化学名、通用名基本看不懂、记不住,更多的是认同商品名,以为不同的商品名就是不同的药品,给孩子服用时,有可能同时服用不同品牌的药品,无形中使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了许多倍,容易造成药物过量。因此,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时,一般超过38.5℃才需要用药物退烧。家长在给孩子服退烧药时,一定要查看药物的成分,同一成分的药物不可以一起用。

误区.2:孕妇恐药伤胎,不敢服药

在调查中还显示,超过50%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专家说,在临床上,孕妇用药与婴幼儿用药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孕妇常常什么药都不愿意用,担心用药会伤害胎儿,所以宁愿一个人扛着,也不愿意用药冒险。

专家指出,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因此,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一般来说,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分为5级,A、B、C、D、X,其中A级有维生素等,B级常见的有抗生素,比如头孢类、青霉素等,AB两级对于孕妇来说相对安全。C级为动物试验有致畸的情况,D级像抗肿瘤、全身用激素等药物是孕妇禁用。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专家指出,在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正确做法是仔细阅读说明书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内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来治疗。

误区.3:喝酒后服药,没有副作用

调查显示,大约5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专家说,每个人的解酒能力不同,饮酒后有的人面红耳赤,有的人面色苍白。不过,肯定的是饮酒后血管扩张,血压会有所下降,如果在饮酒后再口服降压的药物,那么很有可能血压就会降得过低,引起低血压。

另外,酒精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如果酒后又口服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刺激较大的药物,很有可能会加重胃病。所以说,喝酒与吃药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影响酒精的代谢。如头孢类抗生素,以及甲硝唑、酮康唑等药物则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此时如果饮酒则会导致更多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致命。所以,在服用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饮酒,并留意说明书中的相关提示。

误区.4:一天服三次药,变成一餐一次

我们去药房或药店取药时,药师会告诉“一天三次,每次×片”。所以,很多人以为一天三次是指一天三餐,饭前或饭后口服。其实这是错误的。

专家指出,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药物在白天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说,“一天三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

误区.5:用果汁、牛奶送服药物

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在吃早餐时用牛奶送服药物,有50.94%的网友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的服药习惯。

专家说,送服药物最好是温开水,200-300毫升的温开水送服药物最合适。而牛奶、果汁等均不适合用来送服药物。这是因为牛奶和药物混在一起,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膜,将药物包裹在里面,阻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同时牛奶也会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

另外,由于果汁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呈酸性,若与某些碱性药物同服,会中和药物,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

误区.6:口服药保质期过了还可用

有人以为,剂胶囊颗粒剂的药物,就是过了有效期,外观一点没有变化,还是可以继续用。专家说,药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保质期完全不同,食物过了保质期,但色、香、味等没有改变,即便营养成分有所损失,在没有变质的情况下,仍可食用。但是,药物则完全不同。

目前,药品现在只有“有效期”这个概念。“有效期”是通过该药品的稳定性实验得出来的。一般来说,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抗生素类、生物药品超过有效期,哪怕一天,都一定不能用。对那些已经开封的药物,更是不能确定其化学成分、被氧化程度,以及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杂质”。所以,药品超过有效期不能购买和服用,以免影响治疗甚至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误区.7:自我用药,随意加大药量

自我用药是指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像感冒咳嗽、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都是大家去药店购买药物,自我药疗适应症。

虽然自我用药很方便,选用的药物也相对安全,副作用小,但是患者必须重视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它告诉你药品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然而,自己擅自超剂量服用非处方药,尤其是婴幼儿的服量应按年龄酌减,如果随意服用是会发生不良后果的。

而高血压、冠心病等虽是老年人常见病,但常见病不等于是自己就可以随便去买药,随意决定服用药量,必须经医师诊治,药品应用时必须密切注意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误区.8:一感冒发烧就要输液吊针

“能口服不要输液,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然而,在临床中,医生经常会碰到一些患有普通感冒且症状较轻的病人,却要求医师给予输液治疗,其理由是见效快。

其实,这是对静脉输液没有足够的认识。输液一般仅用于病情较重的病人,通过静脉途径直接把药物注入血液,起效会快一点。但是静脉输液确实有风险,与口服或肌注用药相比,输液是直接侵入人体血液内的一种给药方式,少了人体的多道屏障,比如口服用药人体有胃肠道的屏障,所以输液的风险要大大高于口服或肌注用药两种给药方式。通常输液的常见副作用有输液反应、药物热、脉管炎等。这些副作用是由于药液中的微粒引起的。

从用药安全的角度来说,专家提醒,能口服不要输液,输液有的风险可能是未知的。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