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心理健康 • 正文

神秘的第一印象

发布时间:  浏览: 324 次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神秘的第一印象

第二章:家庭会伤人

第三章:成功的代价

不管是面试,相亲交友,大家都比较在意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神秘吗?第一印象可信吗?如何给人制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神秘的第一印象

前三秒打造第一印象

“前3秒铀定终身”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过激,但是在现实中却并非空穴来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克林顿与希拉里相识的故事。他们都曾是耶鲁大学法学系的学生,初次相遇便被对方深深吸引,经过短暂的眼神交流,相互有了好感,便开始了正式恋爱。

人们对陌生人的判断只需要3秒钟,在这3秒钟内第一印象就形成了-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在瞬间判断眼前的人是敌是友.由此人类进化出迅速形成第一印象的能力。到了现代,这种快速判断环境的能力演变为第一印象,即瞬间决定是否与一个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的视角和被观察者的表现都对第一印象起决定作用。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尤其是在男女的交往中。如果一方说:“我对你还不够了解。”那么,即使延长交往时间,对方也未必会“了解”,因为“不好”的第一印象已经形成。

第一印象可信吗

虽然中国人爱说“人不可貌相”,但是古今中外“爱貌相”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第一印象有时很准确,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把应聘者自我介绍的视频短片(时长为20~32秒钟)给没有面试经验的人观看,把他们的评价结果与专业考官在与这批应聘者进行20分钟的交谈后做出的结论相比对,结果相差无几。

不过专家也说,第一印象是否正确,得看被观察者的行为举止是否出自真诚。一些进行过社交礼仪训练的人能够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体,人们很难通过第一印象来对他们做出全面的判断。有些情绪是可以伪装的,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准确地察觉到极其精细的表情,比如人们愤怒时,嘴唇会下意识地收缩,这是难以伪装的;还有时候一些外貌特征会使人产生不同印象,比如娃娃脸容易让人产生单纯、亲近的感觉;乐于交际的人被认为更乐观、更善良等。

其实,第一次见面,人们见到能只是一个人在特定场合处理一件事的态度与能力。一个在聚会中沉默、不善言谈的人,可能被认为冷漠、孤傲:也许这个人在生活中并非如此,只是不善交际而已,因此,第一印象并不能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只有通过长时间交往,方能“日久见人心”。

一些心理健康、表里如一的人,性格容易被看出来。另一方面,所谓的看人高手也不是天生聪明,而是善于察言观色。但是,大多数人不是心理医生,也无法像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洞察人性,第一印象又往往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种第一印象的判断很可能是主观的、片面的,切不可在交往之初就对人贴“标签”。

第一印象能持久吗

第一印象除了有片面性,还有持久性,人们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人的记忆是有惯性的,一旦给某人贴上标签之后,往往难以再费心将它重新归类,并在日后的交往中按照标签的内涵对待对方。错误的第一印象常常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随着经历、境遇的改变,人的某些性格、做事的态度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即便在后来的交往中,人们对人或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印象依然不会轻易消失。比如有人给别人的最初印象是性格沉静内敛,但是在某次聚会中,他表现出热情奔放的一面,人们会认为他最近碰到喜事而情绪高亢,而不是这个人性格的另一面。

这说明了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并没有改变。心理学家曾进行试验,揭示了第一印象的牢固性。将一个人的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分为两组放在电脑上,分别传达给两组测试者。当受试者对此人形成第一印象后,研究员又将相反的信息展示给他们,研究员惊讶地发现,后来的信息并未对被测验者形成很大影响,他们对此人的印象仍旧停留在第一印象。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大脑对违反原有经验的新判断采取一种“凡事有例外”的处理方式,一旦新经验与固有经验不符,就被视作特例。只有当第一印象在不同情境下被数次挑战,新的判断才会形成,第一印象也就失去了它的效力。

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笑脸迎人

心理学、表情研究专家都指出,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笑脸迎人。笑容包含友善、接纳等潜台词,对方看到笑容,通常会以笑脸回应,这样双方的距离就拉近了。男女在初次约会时,要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就要在3秒钟内展现笑脸。

多听少说 放松交流

决定第一印象的因素通常包括容貌、穿着、语言、态度和身体语言,总的原则是多听少说、多进行眼神交流,谈论轻松愉快的话题。对于外向的人,可以让对方多谈谈他们自己,然后真诚回应。对于内向的人,可以主动谈谈自己,让对方在交谈中放松。如果对某些话题不熟悉,您也不要焦虑,注意放慢语速,放松表情。其实,只要表现出关注对方,就可以留下好印象。提问可以表现关注对方并减轻压力,但注意不要显得像是在盘问对方。

传递好情绪

情绪有传染性,好心情可以留给对方好印象。虽然认知专家都会建议在初次交往中“做真实的自己”,但在面对新朋友时,人们还是应该收敛坏情绪,或者等到情绪好转时再结交新朋友。

与新朋友同步

不失时机地调整交流用语、语调或身体姿势,与新朋友同步。比如,使用对方的口头禅、以对方的语速说话,随着新朋友一起点头或摇头等,这样很容易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因为人们都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

真诚的赞美

适当夸赞对方。大家总是喜欢被人奉承,但是需要注意,赞扬要表现得真诚、不夸张,这样对方才会有信任感。

家庭会伤人

包办溺爱型 温柔的陷阱

29岁的小美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从幼儿园到大学,她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后,她在父母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一家外企÷拿着不菲的年薪。可是.工作上一帆风顺的小美,个人情感却波折不断:几年里,父母给她张罗了不少相亲对象,条件都非常优越,可她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甚至对相亲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小美妈妈一谈起女儿的终身大事就开始以泪洗面,埋怨女儿不懂得父母的苦心。小美有些恼火,但又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心生恼怒呢?”小美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简单的工作也担心自己做不好,心理医生给小美做了测试问卷,发现小美的焦虑和抑郁指数都高于正常值。

小美是在包办溺爱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典型。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从表面上看,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人生过得非常轻松。可是,包办型的溺爱都是具有交换性的,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要求:为了配得上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必须回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生活——让我们满意的学习成绩,让我们满意的工作,让我们满意的男朋友。

包办溺爱型的父母会刻意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小美一样,有一部分在包办溺爱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看上去很“成功”,但是无论生活被安排得多么完美,他们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的人生不是为自己而活。人只有在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当小美“为自己作主”的意识被唤醒时,她从小形成的种和不良自动思维“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开始发挥作用,两相矛盾之下,她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小美很幸运,因为从小就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她一直在父母的溺爱和高要求之间保持平衡。但是大量的孩子却成为了这类家庭教育的牺牲品,终其一生都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小美要做的,就是释放压抑许久的自我意识,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献祭出自己 拯救家庭的孩子

小雨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但是,自从考入重点大学之后,她就开始有了一个怪僻:强迫性洗手。小雨每天都要洗手上百次,即使把自己的手洗得脱皮了,也不停下来。除了不断洗手,她还出现了失眠、焦虑等情况,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巧合的是,小雨的父母正是在她考上大学后关系开始恶化的,小雨妈妈怀疑丈夫有了外遇,总是向女儿倾诉自己的烦恼。一开始,夫妻二人闹得不可开交÷但当小雨的怪癣出现之后,这场家庭战争就暂停了,夫妻二人一起带着小雨跑遍了各大医院,希望能治好女儿这突如其来的怪毛病。

德国着名心理学家海灵格曾经这样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健康的家庭就像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就像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

小雨所做的,正是用强迫性洗手来维持父母的关系。

当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很多孩子会自动去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以拯救父母的关系。这种自我牺牲的策略往往很有效,父母们会暂时搁置彼此的矛盾,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为了在双方的冲突中获得优势,争取到盟友,会主动将孩子拉到战争的漩涡中来,就像小雨妈妈所做的那样。

当孩子为了保护家庭主动去做牺牲品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们理解并接受他的好意,但是父母之间的问题和孩子无关。而那些即使成年后,依然担当着保护者角色的孩子更要懂得:你不必为父母的问题负责,让父母直面他们之间的问题,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大的解放。

成功的代价

法国着名作家普鲁斯特曾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尽情欣赏奇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世界上一切优美的东西,但我们不知道,创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失眠、哭泣、歇斯底里、气喘、癫狂、极端的忧愁苦恼,这比什么都糟糕……”许多成功男人的实例都证实了普鲁斯特的话。他们在奋斗阶段被具体的目标所驱使,大多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残酷的激情”,牺牲了许多常人的欢乐和幸福,但也正因为他们付出太多,失去太多,在成功之后,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惆怅和困惑。

个案直播

庞佩珏成功了,刚刚40多岁就成了全国知名的医学专家。五一前夕,他总算挤出了3天时间准备回家乡看望年迈的父母。本来这是一件很私人的行动,可是等他与妻子下了飞机,才发现他们这次出行的消息早已被当地政府掌握,并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然后安排专车、专人一路护送他们回到老家。车队到了佩珏所在的乡镇,就直接进了宾馆,等他们下了车,父母和亲属早已在宾馆等候了。原来,地方政府听说他要回家,考虑到他回老家还得颠几十里山路,而且家里接待也不方便,便提前将他的二老接到宾馆。看到家乡各级官员们如此高规格地款待,佩珏非常感动。

当年,佩珏凭借勤奋和天赋,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考上了一所全国知名大学。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地考上了一位全国知名专家的研究生,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工作勤奋、认真敬业,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导师的得意门生,留在一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工作。佩珏业务精湛,又有导师大力提携,很快在专业领域内崭露头角。

从此,他的时间、精力、行动不再属于自己。他每天一睁眼就是工作,即使是双休日、节假日也不例外。身边的朋友羡慕他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可是只有佩珏自己清楚,随着事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他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心理重压下,佩珏感到自己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已经开始出现故障。

工作上的学术之争,令他无法停止奋进的脚步。一些同事出于嫉妒,在工作中使绊,令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他烦恼不已。生活空间被严重挤压,过去的兴趣爱好,全被工作取代。过去他还经常与朋友、同学往来,现在连见他们一面都没有时间,偶尔相遇,也仅仅是寒喧几句而已。因为工作忙碌无法顾及家庭,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推给了妻子。对此,妻子颇有怨言,抱怨他是“甩手掌柜”。因为无暇督促女儿学习,女儿被送入寄宿学校,即使在周末回家时也少有交流。时间长了,女儿和他的关系日渐疏远。不仅如此,他的健康情况也每况愈下,时常头痛、失眠、腰酸背痛、疲劳、食欲不佳,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作为医生,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堪重负,陷入亚健康状态。可此刻,他就像一辆驶入高速公路的汽车,无法停止下来。

幕后原因

这是当代许多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些中年知识分子成功后的心境,既没有青年人的“少年得志便猖狂”,也没有老年人的万事皆休,知足常乐。成功既不能消解他1r的各种困境、情感危机,又迫使他们更加苛刻、严厉地反思、自审。虽然事业有成者对自己苦闷有故作姿态、矫情,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但他们又的确存在着如同佩珏一样的烦恼与苦闷。

佩珏之所以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心理困境,与他的个性有着密切关系。佩珏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自己也处处高标准、严要求,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勤奋刻苦。参加工作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追求人生价值,并获得了成功。在外界和自我的巨大压力下,塑造了佩珏内向、固执、刻板、压抑、自卑、强求、追求完美的个性,对事对人,包括自己和领导、同事、妻子、女儿都要求完美,不能容忍瑕疵。其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当事情不尽如人意,人不尽如完美时,他就会表现出焦虑、愤怒、恐惧、担心等情绪,并引起人际关系紧张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应对策略

改变认知,簸其自然

我们不能改变压力本身,但我们能够调节对压力的认识和评价。接受压力,接受不完美,变消极认知为积极心态。既然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那我们就要接纳自己、他人和世界上的其他缺陷。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事物,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看法。看法积极了,情绪就平和了:很多时候压力是自找的,坦然接受压力和不够完美的结果,能有效缓解压力。

疏导情绪缓解压力

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在焦躁情绪和压力太大时,需要释放情绪。适当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发泄情绪和锻炼身体的良方。每周最好能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

重拾往日的兴趣

适时消遣娱乐、听音乐会、K歌、蹦迪、与好友品茗,可以舒解心怀。另外,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练习身体放松,利用冥想、催眠进行放松也是最佳方法。

停下来重新评价人生

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被时代的洪流所左右,不能自已。我们很容易陷入职场和家庭的压力之下不能自拔。为了能够更好地走下去,为事业奔波的男士们需要停下来小憩片刻。希望所有在光速中打拼的男人,都能停下来正视自己超负荷的生活,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现状。

结语:其实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克服困难,包括精神上的压力,要学会疏导情绪缓解压力!(文章原载于《健康世界》,刊期:2012.5,作者:Teresa、舒曼、姚扶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