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心理健康 • 正文

走近农民工人的内心世界

发布时间:  浏览: 536 次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走近农民工的内心世界

第二章:遭遇欠薪 别被愤怒冲昏头

第三章:追逐奢侈品的背后

农民工是一种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受。很多人甚至会遭遇欠薪这样的事情。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必须被关注的程度了。

走近农民工的内心世界

随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建筑、服务、制造等行业,于是形成了一个特有农村户籍却离开农村长期在城市工作的特殊群体——“农民工”。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2978万人,他们大多正值青壮年、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这样一支发展迅猛、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扮演城市建设生力军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来自个人发展、工作环境、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既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农民工作为社会重要成员的幸福感。

农民工也有特殊的心理资源

尽管农民工群体豹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需要看到的是,农民工自身也具有一些积极健康的心理资源,这能够帮助他们应付生活压力、保持内心平和,其保护作用不容忽视。

有研究者指出,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民工更加勤奋和节俭;在面对问题时:他们更多采取思考、解决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更少采取逃避、等待、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不得不说,农民工自身的健康潜能让我们看到了陌光的一面。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更是不断看到底层农民工积极面对生活、改变命运的“走红”案例。比如,“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坚持理想、克服困难,终于走上星光大道:”新工人艺术团“为劳动歌唱,互助协作,推动打工者社会、文化、教育、权益维护以及生活状况的全面改善:一位没文化、低收入、无保障的拾荒阿婆,却用“小人物”的平凡良心,在“幼童被撞、路人漠视”的道德危机中播撒了人性的光辉。

当然,农民工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是主要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民工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我们尤其要关注他们当中的敏感群体、弱势群体,使其有更多心理疏导的渠道、心灵关爱的陪伴。同时,农民工群体的勤劳与积极应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健康阳光。或许农民工自身的心理潜能,才是对他们真正有效的良药。

农民工心理问题面面观

近年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或精神福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困扰,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由80后、90后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比老一代更高,更勇于表达内心的情感;遇到不适,他们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自我的失落或愤怒,甚至以自杀、抢劫等极端的形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新一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国内有研究考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在齐齐哈尔、重庆、海口等地分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抑郁、焦虑、强迫性等多项心理症状高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而某些农民工的负性心理症状,比留在乡村的农民更加严重。

农民工是一个广泛的标签,在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报道和讨论中,我们往往首先看到他们的共性。然而事实上,其中有许多情况不尽相同的小群体,不能—言以蔽之。比如,在农民工群体中,女工就很特别。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生,带父母子女出来生活的比例也更高,再加上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女工往往面对更大压力,甚至社会歧视。

多项研究显示,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农民工,尤其是人际敏感、恐怖、抑郁等心理症状强于男性,生活满意度低于男性。所以说,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另外,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行业等诸多因素,都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年纪大的传统农民工相比,20-29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多体会到价值尊重和权益保护方面的压力,对此深表不满。农民工中已婚者的心理问题要明显少于未婚者,感受到的积极情感也明显多于未婚者。可见,婚姻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令农民工烦心的原因有许多,其心理压力的来源广泛。2005年湖州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民工认为其心理压力主要源于权益保护、经济负担、工作负荷和城市适应。2005年浙江省的一项调查发现,有83.29%的被调查者认为,子女教育是他产外出打工时最担心的问题:50.29%的被调查看抱怨自己收入太低,对同工不同酬的分配制度心存不满:41.27%的被调查者感到“情感空虚”,受调查者中未婚者占82.31%,男性居多,已婚者中大部分是单人出来打工,未婚男青年的生理需求、已婚者与配偶长期分居的精神压力往往导致不良性行为及婚外情的发生。

遭遇欠薪 别被愤怒冲昏头

我现在一无所有了! 40岁的人了,还没娶到老婆,又坐过牢,回家遭歧视。现在我做了别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老板竟然拖欠工钱。凭什么老板有吃有喝,让我们喝西北风?我不会让老板好过的,我要把他杀掉,然后再自杀。我已经想好计划了,大不了鱼死网破。”

作为危机干预接线员的我,听到农民工老马的来电,着实被吓了一跳。这是一个曾经有过交通肇事经历的人一出狱走上社会,已经40多岁,还没有结婚;不敢待在家里,怕被人笑话;出门打工,可是又遇到混账老板不给工资。我意识到,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也许真有可能会选择杀人或者自杀,那样对社会的危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面对弱势群体的来电,考虑到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能够找到倾听心声的人,所以,我的接纳和尊重是必要的。

我说:“非常感谢您在这样困难的时刻能够信任我,把您的心里话讲给我听,我感到非常荣幸。听了您的经历,我感觉您在工作中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老板欠薪伤害了您,让您很愤怒:您想选择一种方式来报复他。”

老马说:“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那样去做的。”他的话里透着无奈。

我赶快追问道:“一开始您是什么想法呢?”

老马愤愤不平地说:“老板说话不算话,一边说发工资,一边又拖着不发。我觉得自己很惨,出狱之后干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可是老天对我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呢?”

我温和地说:“您觉得上天不公平,是因为自己已经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老马说:“是啊,如果老板能够给我们发工资,我也不愿意走上这条路。”

我启发他说道:“这是唯一的选择吗?有没有想过其他的方法呢,比如通过法律的方式讨回工资?”

老马颇为疑惑地表示:“能有用吗?我们属于边远地区,上面不会重视的。我真的好恨啊,老板有车有房,我们却住着最破的房子,我好恨…”

在对话中,我一直在思索老马是真的想杀人后自杀,还是仅仅想发发牢骚,我怎么才能够把他极端的想法化解掉。老马杀人的动机是为了讨薪吗?为什么他拒绝讨薪的其他方式?他是因为仇富而选择报复吗?我认为要尽映让他弄清楚,极端行为会给他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我说:“如果采用报复的手段,您觉得最后会获得什么?”

老马坦言:“至少让那些欠薪的黑心老板知道,我们这些农民工并不是好欺负的。”

我问:“那您觉得这样做,是不是代价很大啊?”

老马回答:“嗯,代价虽然大了一些,但是老板付出的代价更大啊。我死了,大不了我的母亲没有人抚养,可老板拖家带口的,损失比我大啊。这样算我还是赚了。”

我追问道:“您真的觉得自己赚了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景是多么凄惨啊。”

老马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我耐心地等待老马的反馈,因为他正在经历内心的挣扎。

几分钟后,老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唯—放不下的就是我的老母亲。当时我入狱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放弃了我,唯有母亲—直都没有嫌弃我……”说到这里,老马的声音哽咽了:”后来我出狱了,每个月都会给母亲寄钱,不管我的生活过得如何艰辛,我不想母亲再受苦了。”

只要对一个人还有所牵挂,就不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好像看到了希望。“是啊,如果您走了,您的母亲怎么生活呀?她等了您那么多年,现在正是您报恩的时候。老板欠您的钱,肯定可以通过一些法律途径追回来,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老马说:“我再好好考虑考虑吧。也许是我自己在工地没有什么事可以消遣,没有人可以说说话,才会这样想的吧。”

听到这里,我心里面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至少老马开始反思自己的冲动行为了。我趁热打铁地说:“您是因为在工地上生活比较枯燥,又刚好遇到老板欠薪这件烦心事,才想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吧?那能不能给我一个承诺,告诉我您不会通过杀老板然后自杀那样的方式来达到讨薪的目的,好吗?”老马考虑了十几秒之后说:“我会好好考虑—下,那样的方式确实得不偿失啊,我还有老母亲等我养呢。”

我鼓励他说:“您这样想,是负责任的表现,我替您高兴。女[果有新的问题,也希望您能向我们诉说,我们乐意为您服务。”

老马轻松地说:“会的,谢谢你能听我诉说。真的,有时候能够我到一个说话的人可真难啊!”

这次心理危机干预结束后,我们作了回访。得知老马和其他工友一起找来律师和媒体与老板理论,老板迫于压力终于把拖欠的薪资如数发放。现在,老马王在找新的工作,也有老乡给他介绍了工作。从老马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平缓,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

面对不公 选择多多

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家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希望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但因为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大家经常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内心的愤怒和郁闷不能向亲人诉说,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疏解,只能独自承担,日积月累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性格。遇到强烈的矛盾时,有些人的情绪就可能突然爆发,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对于农民工的痛苦,心理咨询师很希望并且有能力提供一些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

不再差涩 向亲朋友诉说烦恼

中国的家庭文化往往不允许家人之间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对于男人来说,在父母、妻子、儿女面前表达情绪会被认为是不成熟或不坚强。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人,遇到难题时会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愿意向家人或朋友诉说。

用语言表达情绪,具有宣泄的作月,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伤害。农民工朋友,当你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请向你认为安全的亲朋好友诉说心声,这是首选的减压方式之一。

跳出自己划定的“死胡同”

农民工朋友长年在外打工,所经历的事情很多都不可预测。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一个人发呆,独自思索解决办法,因此思路狭隘,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其实,农民工朋友可以在业余时间选择从单调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志愿活动,认识一些能够说上话的“局外人”,开阔思路,从而找到更多处理事情的方法,避免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近年来,农民工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都纷纷向农民工伸出了援助之手。农民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待遇,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通过合法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坏。不要把不满藏在心里,这样容易积郁成疾更不要通过一些极端手段解决纷争,这样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得不偿失。

当然,农民工朋友如果遇到了感情纠纷或心情不舒畅时,也可以到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追逐奢侈品的背后

“我的衣服是名牌”

兰花初中一毕业就来北京打工了。她一直在服装厂里做衣服,虽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挣的钱却非常有限。在北京街头,看着那些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的同龄女孩,兰花羡慕得不得了。但想想自己微薄的收入,她连奢侈品商店的门都不敢进去。

今年春节回老家,兰花着实下了血本。她一改往年的样子,穿了一件迪奥的外套。这件衣服花光了她几年的积蓄!其实,兰花只是想凭这身衣报告诉村里人,我在北京生活得很不错,同时也好让爹娘放心。

大年初一,有几个婶娘来家拜年,婶娘粗糙的大手不停地在几万元的衣服上面抚摸,啧啧称赞:“这是奄们县城里面的商场里都没有的好衣裳啊!我以前在我家闺女拿回来的一本杂志上见过。”一个上大学的妹妹看见她的衣服,赶紧披在身上,在镜子面前照了半天,然后说了一句让她差点儿晕倒的话:“这A货仿得真好,怕是要三四百吧!”

兰花在服装厂里面做了几年,自然知道A货的含义。幸好那些婶娘只是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没有理会这句话一:回京后,兰花有意无意地问厂里要好的姐妹,试探她们对这件衣服的看法。没想到,大家无一例外都认为这是仿品。最后,有个跟她关系最要好的小妹说:“照我说,你就别穿这个衣服了。你想想啊,你天天不是累得臭死地走在街上,就是一身线头挤在公交车里,满身的汗味,手背上都有裂纹,衣服在公交车上被挤得皱巴巴的,鞋子走得脏兮兮的,谁会把你的衣服当正品啊?”

渴望融入城市的诉求

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农民工朋友们的腰包里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积蓄。在各商家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农民工朋友们也很难抵挡这种诱惑,有些人更是风风火火,对那些自己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奢侈品,也愿意花血本买下。

有人曾说,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人的实用性,更在于对人的某种潜在需要的满足。对于一些农民工朋友而言,消费是一种让自身实现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

很多农民工从事着城市里最苦、最累,甚至最危险的工作。在众多职业中,农民工多处于底层,其价值也最易被人忽视。基于种种无奈,他们企图在消费领域来颠覆和重塑自身的形象,发泄内心的不满,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此,消费反映了农民工朋友们渴望融人城市的愿望。他们不再像父辈们一样自我剥削式地省吃俭用,除了将收入用于饮食之外,他们会将大部分约收入投入购置服装、电子产品,参加娱乐活动等。

同时,随着农民工渐趋年轻化,未婚的农民工居多,养育子女的压力还未出现,家中的重担也有上一辈人分担。总的来说,他们身上的担子比较轻,对于各种消费也较少有后顾之忧。

然而,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涉世未深,对于纷繁复杂的商品判断能力不高,购买对情感因素的作用更加凸显,理性思考不足,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于是就非常容易盲目地追随城市青年的消费观念,追赶潮流,而且更容易受商家广告等促销活动的影响。

卖家总是比买家精明

商家喜欢抓住农民工消费者的心理大肆促销,拉拢农民二顾客。一位大型商场的主管列出了目前商家流行的“返券促销”花招。比如先抬高标价,再打折促销。商家先将价格抬高,再扬言称“商品打折”,而后再以原定价卖出,而消费者则认为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了优质的商品,也不理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或者喜欢,先捡了这个“便宜”。

商家很清楚,农民工也希望体面,但农民工多数并不富足。这些促销手段,都是想抓住农民工消费者希望以“低成本”求得“高满足”的心理,在各大节日来临之前,通过广告宣传促使农民工成为最有潜力的一大消费群体。

让消费回归理性

商家虽然善于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煽动”买家的购物欲望,但只要做到了明码标价,双方自愿,也就无可厚非了。但农民工消费者也需要掌握“购物心理学”,让自己的消费回归理性,避免“;由动消费”。毕竟兜里的钱挣得辛苦,别图一时之快,花完钱后悔。

原则1:

我们往往会因为别人的购买行为而影响自己,而在冲动购买之后,往往发现所买的东西对自己并不实用,或者放置一旁很少用到。因此,在购买商品之前,不妨先问一问自己:这件商品我是否真正需要,买完之后能派上什么用场?尽可能不要无计划消费,不要为了攀比消费,不要为了求新求异消费。

原则2:

某报刊登了一则新闻,提到一名电脑城工作者监守自盗,其店长表示,该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业绩很好,平均每月能挣4000元。

明明收入不错,却还选择以非法手段去获取额外财物,让人不免为其感到遗憾,也不得不让人对他的日常消费方式感到诧异。他的收入都花到哪儿去了?经了解,这个人经常与身边人盲目攀比,导致信用卡负债过高,只好用偷盗得来的钱还款。

农民工物质生活水平较过去已经有了大幅提高,然而相对于城市市民的收入,应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有些农民工收入不菲,但也不乏部分农民工收入偏低。

在商品面前,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理!生消费,所购商品的价格应在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要一时眼热超前消费。

原则3:

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价格高的不—定就是品质好的。各种商品的卖点不一样,有的卖的是品质,有的卖的是外观,有的卖的是新潮,有的买的是品牌……同时,商场于丁折促销的商品也不一定就是实惠的,商家的广告总是以其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不要期望真的会有免费的“馅饼”。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对知名品牌的消费并不能直接提高人的地位、身份,消费者只是在心理上感到某种安慰。

在商业领域,人们常常强调人的“财富智商”。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商与其挣了多少钱没有关系,而是看其能够留住多少钱。农民工朋友的收入来之不易,对于自己的血汗收入,更要学会合理规划。要改变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可,只能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入手,比如为自己投资,学习专业技能、接受职业培训等等。

换个方式表达情意

部分农民工朋友的非理性消费多源自“爱面子”心理,总以为开着豪车、衣着体面、为家人带回去各种大包小包的礼物是成功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能让家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事实上,家人真正需要的或许很简单,正如那首歌《常回家看看》里所唱:陪家人话话家常,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实际在提醒人们:千金散尽很容易,但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仍然能保持以往的淡泊心境却很难。能够体现我们优雅的,并不是挥霍,而是做那些对大家更有意义的事。

结语:遭遇欠薪怎么办?这是农民工最想知道的问题。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选择的一般都是两种,要么就是妥协,要么就是疯狂的报复。事实上,法律的手段喜才是正确的。(文章原载于《心理与健康》,刊号:2012.05,作者:吴胜涛,周婵,陈亚丽,王卫红,肖婧,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