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矿藏”,沧州,无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富矿”。沧州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长期以来,在沧州流传着的一些歇后语,便是沧州文化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
沧州本土歇后语解读:
1、倒凉筲的看(运)河水——净利啦。
[解读]: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沧城人多饮用运河水。人们饮用河水有的用水桶去河里挑,有的则花钱雇挑水工送到家里,挑水工被称为“倒凉筲”的。运河水随便取用,不需花本钱,倒凉筲的只需备下一条扁担和一双水桶便可营生。于是,沧城人戏言“倒凉筲的看运河水——净利啦”,用来泛指不花本钱或少花本钱就能赚钱的买卖。
2、小南门里的包子辅——任(人)家的。
[解读]:过去,在沧州小南门里有一家包子铺,掌柜的姓任,被称为“任家包子铺”。任家包子铺在沧城名气大,老少皆知。人们惯于把不是自己的东西戏言为“小南门的包子铺——任(人)家的”。
3、茶铺的锅盖——两拿着。
[解读]:早年沧城内有多家茶铺,既卖茶水,也卖白开水。茶铺用一口特制的大锅烧水,锅的直径一米多,锅盖用一寸多厚的木板做成,很笨重。为了掀锅和盖锅轻便,便将锅盖一分为二做成两扇,掀锅盖锅时只动一扇就行了,故为“茶铺的锅盖——两拿着”。
4、城隍爷出巡——大转转。
[解读]:过去,沧州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木雕的城隍爷像。那时,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要用十六抬的大轿抬着城隍爷在州城内外各条大街和城郊村庄巡游,城隍爷显然是“大转”了。人们串街或赶集上店走得路长了,便也与城隍爷出巡相比,戏言之:“城隍爷出巡——大转转”。
5、苏先生膏药——没病找病。
[解读]:早年,沧州有个苏姓民间医生,他用自制的膏药治疗各种骨病和疼痛症,很灵验。人们戏言,贴上苏先生的膏药,就是没有病,也可以找出病来。所以,如果一个人干了不该干的闲事,结果招来麻烦,便常被饥讽为“苏先生膏药——找病”。
6、三九的冰——没化(话)啦。
[解读]:“三九”是一年中滴水成冰的寒冷季节。在这个季节,水结了冰是不会自然融化的。“化”与“话”同音,用“三九的冰——没化(话)啦”,来比喻一个人理屈词穷,没话可说。
7、端着麻麻坑要饭——忒贫啦。
[解读]:麻麻坑,即瓷碗底部的小圆圈。讨饭吃的人总得拿个碗,连碗都没有,只能端着麻麻坑要饭,岂不是忒“贫穷”啦。这句歇后语是指责一个人说话絮烦可厌,耍贫嘴,嘴贫。
8、白单裤——不青(轻)。
[解读]:青,泛指蓝、绿、黑等各种深颜色,与白色差别明显,白色的裤子当然不青。“青”与“轻”同音,所以,人们用“白单裤——不青(轻)”,比喻某人病情严重或犯了重案。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之城”建设为统领,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和环京津文化产业带。
“要把沧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沧州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沧州的特色名片,使沧州真正成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指明了“文化之城”建设的方向,也道出了沧州人民的心声。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有识之士的挖掘、开发、培育,开始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沧州文化产业也在全市上下的关注与推动下走上了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