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是变化太大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时候家中的日常用品都已经快成历史文物了。平时对孩子谈话,说起那时的日常用品,孩子怎么也不明白那是些什么东西。现在坐在现代生活的标志电脑前,心中在细数那些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老物品,让同龄人籍此也回归童年,重温那一段虽然清贫但并不苦涩的生活。想要知道是哪些东西吗?跟着若悠网的小编来一看究竟吧。
已成历史名词的六大日常用品:
1、油灯
2、顶针
3、瓢
4、酒壶
5、小火炉
6、石磨
油灯
小时候,农村用电还没普及,家家户户照明主要是靠油灯。油灯主要用煤油,间或也有用食用油的。现在乡间老人去世,棺前点的长明灯还是用豆油点的灯。那时夜幕渐浓,家家点起那昏黄的油灯,母亲在厨间忙碌的身影,在热汽氤氲中看不真切。晚饭后我经常坐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做功课,妈妈和姐姐则借着昏暗的灯光做针线活。我们一家人穿的衣服、鞋,都是这样一针一针缝起来的,到而在我还怀念那时穿的布鞋,舒适又温暖。
现在我们国家电应该是很普及了,即使在僻远的乡村,光明工程也让村村通上了电。照明主要是电灯了,现在晚上坐在明亮的台灯下读书写字,我还是会偶尔想起那童年的煤油灯,灯下的一家人。
顶针
现在这种东西,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很人有人知道,更不要说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于儿了。而在我们的童年,这是妈妈和姐姐们必备的用品。无论缝制衣服、补衣服还是纳鞋底,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就象现在我在码字的电脑一样,家家户户不可能没有。
说起顶针,发生在我身上还有一个笑话。记得那是在读大一的时候,离家很远,被子盖脏了要拆洗。洗被子,虽然很难,但是我还是勉强洗完。至于干净与否,我就不去考虑了。被子洗完,缝被子那我怎么也不行,只好请相好的女生帮忙。于是放学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对她说,我想送你一枚戒指。她的脸蹭地红了,等我拿出顶针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成了班级经典笑话,每当男生请女生帮忙缝被子,都会说我想送你一枚戒指。现在那位同学已经嫁作他人妇,生活挺幸福的。
瓢
“按下葫芦起了瓢”,这句俗语,孩子问我,我怎么也解释不清。瓢,小时候那是家中的日常用品。农村吃水,那时还主要是井水、河水,要去担的。担水用的水桶、扁担,现在也快淡出我们的生活了。现在政府在农村,推广吃放心水,为老百姓通上自来水,这些老物件,也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都成了六十年代生人怀旧的附着物了。
酒壶
周杰伦在《东风破》里,“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让我回忆起老父亲与酒来。那时家里有一个锡制的酒壶,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就让母亲暖一壶酒,与客人对饮。等我长大成人工作后,每次回家父亲都会烫一壶酒,父子对酌,其乐融融。今年暑假回家,看到父亲的那把酒壶孤寂地站在小桌子上,已经蒙上了些许灰尘。现在家里人喝酒,基本上不用酒壶了。即使在城市酒店里,也很少用这种旧式的酒壶了,也许人们都追求生活的快捷,嫌烫酒麻烦了吧,但是也少了许多情趣。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人们喝酒,都是从瓶到杯,省略了温酒这个环节,现在的孩子们大概很难理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份情趣了。
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红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多美的意境,这样的生活让我神往。北方冬天比较寒冷,每当数九寒天之时,家家家户户都会搬出闲搁一年的小泥炉,升起火来。那时父亲都会想法买点无烟煤,做成煤块,进入腊月滴水成冰,就会让母亲升炉,然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母亲还会在炉上炸一些玉米花,很快香味便弥漫全屋。现在生活好了,取暖人们都用空调还有取暖器,方便是方便了,但是我还是怀念小火炉,一家人围坐炉边的温馨感觉。
石磨
六七十年代,相信石磨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日常用品。那时粮食比较短缺,人们很少能吃到精致的白面。人们会用石磨把小麦、玉米磨成糊,然后用鏊子摊成煎饼。我们家的石磨就安在院子里的窗外的那棵柿树下,每天天不亮,妈妈和姐姐们就起身推磨。等我起身后,姐姐们已经下地出工去了,妈妈就支起鏊子来,把糊摊成薄薄的煎饼。玉米糊摊成的煎饼金黄,小麦糊摊成的煎饼嫩黄。那煎饼还带有玉米和小麦的香味,现在我还很想吃。今年暑假回家,四姐从东海县回家看我,还特地给我带了煎饼,只是煎饼是面粉和成的糊,不是石磨推的,而且还是用电炉烤制的,就是这样我还是吃了三大张,把我的肚子撑得快走不动了。现在人们大概已经很少用石磨了,但是那段艰难的岁月我们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