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攻克汉字输入大关的人是谁?“见字识码”用26个拉丁字母进行编码,以4个拉丁字母表示一个汉字。这种编码方案建立在字音和字形的双重关系上,见字就能识码,见字就能打码,不必死记硬背。由于每个汉字的字码是固定的,就给计算机码的存贮和软件的应用来很大方便。下面就跟若悠网小编一起具体看看第一个攻克汉字输入大关的人等相关内容。
第一个攻克汉字输入大关的人
王永民,高级工程师,1943年生于河南南阳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考人中国科技大学。1978—1983年,以5年之功研究并发明了“五笔字型”,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进而又发明了25键高效汉字输人法和字词兼容技术。首次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输入大关,获得中、美、英三国专利。曾5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10余年推广普及“五笔字型”,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笔字型”的输人法。他的发明,冲破了为汉字输入设计大键盘的“主流”思想,使得汉字输入能像西文一样方便、一样共享标准键盘、避免了中国PC的畸形发展。不难想象:假如每一台PC都需要配上一个特制的汉字大键盘,那么,汉字必将在计算机领域被淘汰。
汉字输入发展历程
西方的拼音文字由字母组成,而且西方人使用键盘打字机已有很久的历史,因此计算机输入没有障碍。而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不同,而且中国人也没有使用键盘的传统,因此计算机的输入问题阻碍了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1978年,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部工程师支秉彝创造了一种“见字识码”法,并被上海市内电话局采用,从而使率先使计算机的汉字输入进入了实用阶段。“见字识码”用26个拉丁字母进行编码,以4个拉丁字母表示一个汉字。这种编码方案建立在字音和字形的双重关系上,见字就能识码,见字就能打码,不必死记硬背。由于每个汉字的字码是固定的,就给计算机码的存贮和软件的应带来很大方便。这种编码曾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为建立中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打开了大门,并使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上的照相排版印刷的自动化得以实现。
但是,使汉字输入技术真正达到普及化,实用化的,是由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这是一种真正达到成熟阶段的汉字编码方案。
1984年9月,五笔字型汉字编码输入法在联合国做操作演示,达到每分钟输入120个字的速度,每个汉字及词组的输入最多4键,从此,计算机的汉字输入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此后,汉字输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但都是利用西文电脑键盘为汉字编制代码,输入代码就相应完成了汉字的输入。
现有的汉字编码已有四五百种之多,主要可分为形码、声码和形声码。五笔字型是形码,它把汉字分解为若干字根,分别由字母代表;声码则是根据汉语拼音制作的编码,如双拼双音输入法;形声码是把形码和声码的特点结合起来,将字根转换成拼音进行编码,兼有两者的优长。汉字编码正朝着日趋简化的方向发展,语音识别输入技术已逐渐趋于完善,并得到应用,使汉字电脑输入变得越来越容易。由于汉字有数万之众,为了不占用计算机的内存空间,于是出现了将汉字资源做成硬件的汉卡。汉卡能使计算机达到与处理英文同等的效率。80年代初的汉卡又笨又大,后来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浓缩度达到几万分之一。汉卡的微型化为微型计算机的多功能化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