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生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有很多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法。如:提前家访、分批入园、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等。我在新生入园工作中发现有些误区,如:强迫分离、冷处理等,对引导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不适宜。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对策,对新生入园幼儿情绪的稳定,效果较为明显。
一、变家长与幼儿“强迫分离”为“暂缓分离”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排解和疏导,幼儿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护。
许多人认为,家长早晨送幼儿到幼儿园以后,一旦孩子哭闹,不肯让家长离去,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马上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分离”。我认为,“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会使那些焦虑程度较重的幼儿逐渐形成对入园的恐惧,丝毫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增加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与忧虑。我们常看见有些家长在“狠心”把孩子推进门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又偷偷隐蔽在门外的角落里,观望孩子。孩子的“嚎啕大哭”与家长的“心急如焚”构成了一幅“生离死别”图。而教师为彻底让家长“断了念头”,甚至会采取拉窗帘、糊玻璃纸等极端措施。
“强迫分离”是不可取的。针对“分离难”这一现象,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在早晨人园时,亲子之间应暂缓分离。即允许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作短在的相处。在此期间,教师应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让孩子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让家长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 并耐心向幼儿保证:“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对于那些仍然有些担心的孩子,可以让家长早一点来接他回家,并且要说到做到。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懂得道理,对帮助幼儿自我调整心态,接受“上幼儿园”这一现实起到积极作用。切忌应付“欺骗”孩子,如说:妈妈去上厕所,一会儿回来;爸爸去打个电话请个假;听话,就待一会,马上就接你回家;明天就不来了,等等。幼儿一旦明白过来,往往无从收拾残局。
二、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活
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大多数的教师此时更往往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爱抚哭泣的孩子,反复哄劝“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好宝宝,乖……”。但教师一味的哄劝往往强化了幼儿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长时间的安抚无效时,有的教师还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不搭理他,让孩子独处一会,以期达到终止哭泣的目的。 也有教师因厌烦孩子的叨念或为了督促幼儿完成某项事而对幼儿哄骗:你吃完饭就妈妈就来了;你睡醒妈妈就接你……,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一旦诺言落空,幼儿就会更加失望。以上种种方式过于简单,也不能真正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即使幼儿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
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表扬鼓励法。
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孩子,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夸奖孩子干净、漂亮;画画好;聪明……,再适时的奖励他小红花和帮小朋友分勺子;安排他(她)做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幼儿能从他人的语气、动作等方面深刻的感受到他人对其态度。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
2、注意力的转移法。
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注意力有容易转移的特性。充分利这一特点,要从关注孩子的需要,创造兴趣点出发,有效引导幼儿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例如:李XX小朋友入园后不离教师左右,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但惟独对教师使用的电脑特别感兴趣:会用鼠标,会用画图软件。我就利用这一点,当他一进幼儿园,我就领他先玩一会儿电脑,将其注意力转移过来,再适时的跟他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他感到老师可亲,逐渐的接受了幼儿园的生活。
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
看看动画片、新奇的玩具、到户外游戏、观看大班的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好办法。当幼儿沉浸在新环境中时,孤独感就会迎刃而解,逐步会融入集体生活。
三、变询问孩子需要,为主动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到茫然不知所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离开了与父母一对一的照顾,而不知如何寻求帮助。马XX小朋友尿频。当他想小便时,小脸就憋的通红,也不吱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该幼儿就会尿裤子。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只是频繁的提醒孩子是否小便,忽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则不能解决该幼儿胆怯、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问题根本。纲要中提出: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则是交往技能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新入园时期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又往往因为胆小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无法主动向教师、提出要求。为避免这种情况而导致的幼儿惧怕上幼儿园,教师应当跟幼儿讲明: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教师可直接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让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说“老师,我想上小(大)便”;“我渴了”;……日常生活用语; 或者“老师,他拿我的东西;”“老师,我尿裤子了!”……等寻求帮助用语。通过反复模拟练习,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的缓解幼儿因亲人离开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变简单的表面判断,为满足幼儿真正需要
幼儿初入园,幼儿会由于环境、心理的变换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教师如果不加以判断,就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学会聆听和观察幼儿,尊重、满足、理解幼儿的需要,认真对待幼儿情绪变化。
例如,张XX小朋友,中午睡觉一进被窝就哭着念叨:爷爷,爷爷……。从表面看他想爷爷了。但我了解到在家里,每次睡觉都是爷爷陪着他才能睡着。由此判断,他发出了一种“求助信号”:老师,请陪陪我!于是,我轻轻走到他的身边,给他掖好被角,不必任何言语,只要坐在他身边5分钟,他就会进入梦乡。
刘XX小朋友,入园第二天还发自内心的对妈妈说:老师真好!我喜欢幼儿园。第三天一进教室门,却哭了起来。我知道并不是老师不好了,老师还是原来那个老师,只是因为又来了个哭的厉害的小妹妹,老师相对来讲“冷落”了她,她觉得寂寞。我赶紧让她紧紧跟着我,又忙着找来她这两天刚结交的好朋友,陪她玩,立刻她就破涕为笑了。
王XX小朋友,进了幼儿园只是一个劲的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教师回答她后,她还是隔5分钟一问。表面看是她是“念母心切”,实际上是因为她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我为她提供了纸、笔,让她画画。因为我在美术活动中发现对她画画很有兴趣:涂颜色很仔细,还把太阳画的五颜六色,有自己的主意。画完了,我又特别在小朋友面前表扬她,还把她的画进行展览。王XX由此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这种喜悦是在家里、妈妈那里的不到的。慢慢的,她喜欢画画了,也更愿意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了。
五、变厌烦家长不安的情绪,为引导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一般会认为幼儿入园工作中亲子分离难,难的是幼儿离不开家长。其实,这种幼儿与家长的依恋情绪互相的。家长也存在 “入园适应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家长非常不放心从未离开身边的孩子: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照料好二、三十个幼儿;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被人“欺负”,特别是自理能力弱的幼儿家长,更是六神无主。这些家长不肯走,嘱咐嘱咐老师,嘱咐嘱咐孩子,眼神中透出无比的忧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家长的这种忧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敏感的幼儿,使幼儿获取“不安”的信息:“妈妈舍不得我”“老师不会很好照顾我”……这对幼儿顺利入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幼儿季XX的姥姥反复当着孩子的面在教师面前强调:“孩子时自己从小拉扯大的,什么事也离不开姥姥,离开姥姥就是不行。”这位老人每次送孩子入园,都是把照料大小便,到伺候洗屁股、喝水,一一做完,还是恋恋不舍。在这种情绪气氛下,该幼儿自然是哭天抹泪。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会感到特别厌烦,会认为家长非常不信任教师,打扰了正常的工作,督促家长赶快离开。
这样做其实不可取。教师要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帮助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可以将幼儿在园的一天生活情况向家长做简单的介绍,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在离园时间,对幼儿的表现多进行肯定和鼓励,使得家长欣慰,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是正确的”的信心。
2、可以用打电话的方法保持家长与幼儿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幼儿听到父母的声音缓解不安情绪;另一方面,可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安心的参加工作,解除家长的内心之忧。
3、让家长在家里配合幼儿园要求,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看到孩子学会了幼儿园的各项基本要求,家长自然会对孩子放心三分,尽快摆脱焦虑的情绪。
4、教师可有意引导幼儿回家后,跟家长说说幼儿园中的有趣的活动和自己认识的新朋友。毕竟,孩子初上幼儿园,家长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幼儿情绪愉快地跟家长学学在幼儿园学到的歌曲、儿歌等,可以消除家长的所有顾虑。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新生入园产生强大的心理生理压力长久考验着教师的耐心、毅力。教师往往以一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忘我气概投入工作。高频率的活动,大量的言语,生怕冷落每一个幼儿的责任心等等,很容易引起上火、气燥等不良反应。如不注意适当调节,遇到幼儿出现的棘手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等消极情绪。甚至伴随粗暴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饮水、饮食。同班教师间一定要协调配合,采取定时轮换放松的方法调节情绪,尽量做到张驰有度。并如果觉得情绪难以控制,就应尽快找到有益的宣泄途径,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