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出生时,我们都捧在手里,是个宝。小时候,我们希望他将来有出息,所以让他学这个、学那个。高考了,我们觉得他离成功是那么近,又怕,会那么远……所以我们纠结着、等待着,但不能——伤害着!孩子考完了,让我们一起庆祝:“考完快乐!”因为那一程,已成永恒!高考之前,家长们最关注的是孩子能够顺利通过高考。高考结束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考后出现不正常现象。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家长要科学应对考生考试后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这里给家长送上一份精心制作的“温馨提示”。
A、高考过后“问题”更多
记者在提示中看到,提示的主要内容有:“考后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高考后考生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及如何应对?”“如何合理度过拿到通知书之前的这段时间?”“如何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郑州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袁林方主任说,根据历年咨询中心接听的热线及来访情况,高考后比高考前咨询的家长多。高考前,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都在为高考的两天做准备,虽然紧张,但是有序。反而到了高考结束后,等待成绩的时期、成绩出来以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都会是一种“煎熬”,比考试前更难以承受,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另外,每年的大学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是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高发期。这段时间,有的考生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应,更多的考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考得不好,退而求其次,总有一种“将就”的感觉,学习上打不起精神;有的考生在高中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欠缺,进入大学后,与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无法相处,自卑孤僻;有的考生到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报考的专业,执意回去复读……其实如果能够利用高考后这段时间,通过认知调整,是可以改变考生这些不良信念,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袁林方提供了往年高考后,家长咨询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分享给考生及家长,以做好预防或提供借鉴。
B、忘乎所以的小亮
案例一:小亮的母亲打来热线,称自己的儿子高考后像变了个人,原来住校,只是周末回来,匆匆忙忙,与父母交流比较少,学习上挺刻苦的。高考结束后,小亮把自己的教材全扔掉了,说要“尽情放松,做自己一直没时间做的事”。高考后的两周,小亮比高考前还忙,每天和同学出去玩,作息非常混乱,有时晚上通宵上网打游戏。
心理专家分析:小亮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高考之前,考生及家长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晰,作息时间非常规律,忙碌而充实。而考试结束后,很多家长和考生都觉得应该好好地放松一下,但这个度却没有把握好,过度地放松,变成了放纵,有的考生觉得考试后可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比如长时间上网、出去和同学聚会,甚至夜不归宿、喝酒,做一些冒险的行为举动,使原本的放松变得并不轻松。
建议:高考后适度的放松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场合,不能失去节制。有的学生高考后染上不良习惯,离开家长上大学更是不能自拔,最终被劝退而抱憾终生。有的学生为了寻求新鲜感,约见网友,或为了寻求刺激,爬山、涉水遭遇意外,还有的学生想挑战自己,出去打工误入传销组织难以脱身。
家长可以让孩子去参与一些正规单位组织的团体活动,或者组织家庭温馨之旅,或者让孩子学一些技能,比如开车、做饭等,既能填充他的空余时间,又可以释放压抑的激情,同时为进入大学做一些准备。
而且,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很多大学都会让考生进行入学测试。高三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题海战术,高考后可以到图书馆里去充电,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考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组织,通过做义工、社会实践,在与人合作中提升交往能力,在遭遇问题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绪暴躁的小丽
案例二:小丽,高三复读生,前年成绩离一本只差几分,个性要强的小丽不听家人的劝阻执意复读,去年学习一直很努力,考前虽然小丽的情绪有起伏,但波动不大,而且成绩一直保持在一本线以上。高考时小丽表现得有些慌乱,高考前一晚失眠,这让家里人都捏着一把汗。考试以后,小丽一开始尚好,但后来经常上网查询高考相关的信息,进入一些群里聊天,越聊越焦虑,后来脾气慢慢变得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冲父母发脾气,有时候还摔东西,父母知道其心里难受,但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交流。
心理专家分析: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焦虑会一点点地放大,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别人考得怎么样?”“能不能上线?”这些问题会一直折磨考生。虽然高考结束了,但不少考生还是轻松不起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心理高考”,烦躁、抑郁等情绪接踵而来。尤其是一些追求完美的考生和复读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更容易放大焦虑,家长随意的一个眼神、漫不经心的一句问话,都可能点燃“炸药包”,引发冲突。
建议:这一类型的孩子心理期望值过高,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遇到一定的情境就会爆发出来。对待这类孩子,家长首先不要火上浇油,设置场景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不要让孩子把情绪憋在心里,让孩子去参与一些高强度的释放情绪的活动,比如爬山、游泳;或者让孩子去做一些完全新鲜陌生的事情,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
D、内心愧疚的小霞
案例三:小霞,女,高三艺考生。小霞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从她上高中开始,父母就着手为其打算,让她考艺术。母亲为她放弃工作。舅舅、姨妈也经常来看她,高三期间亲戚更是关心备至。小霞说高考前一天,她接到了几乎所有亲人的电话祝福,考试时父母、爷爷奶奶全部在考场外等她。考场上的她无法轻松,考完后,小霞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爸爸妈妈急坏了,只好打热线求助。
心理专家分析:许多考生自从进入高三,全家都进入了备战状态,考前全家人都会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这些考生普遍自理能力欠缺、应对能力不足,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会不知如何面对,觉得愧对家长,愧对老师,不想见到他们。一些过度内疚的同学还会因此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与人交往,逐渐积累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建议:这类考生家长对其付出太多,潜意识里也想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言行之中会给考生很多要求。建议家长首先调整好心态,为孩子付出是家长的责任,但不能作为索要结果的筹码。孩子的基础有限、能力有限,不管考得怎么样,作为家长,先从内心里接纳这个结果,欣然地接受,这样你的态度就会传递给孩子,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作为学生,自己已经尽力了,不要过度内疚,闭门不出本是为了反思和自责,但却让家长更加着急,反而更加“对不住”他们,所以走出来,自然地去面对,努力做好后期志愿填报,为上大学做一些准备,这才是最要紧的。
E、精神分裂的小彤
案例四:小彤,女,18岁,高三毕业生。考试前紧张,父母没太在意,考后小彤估分比平时的成绩少考了100多分!全家人傻眼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父亲说:“说实话,我以前爱带她出去和朋友吃饭,我现在都不好意思带她,上个不好的学校都没法跟别人说。”后来,家人就想办法让她出国,生性内向的小彤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考后话变得很少,后来开始自言自语、说胡话,对父母发脾气、说脏话,一会儿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一会儿又旁若无人地换衣服,家长觉得不对劲才到中心咨询。
心理专家分析:小彤家境优越,父亲忙,母亲全职照顾小彤,初中和高中,母亲和小彤在校外住。原本内向的小彤缺乏与同龄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同伴的心理支持,生活中缺乏青春的激情,过于压抑使其在高考时发挥失常,自己缺乏应对能力,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父亲要面子,母亲这么多年全心付出,父母都无法接受孩子的成绩。家庭气氛紧张以及突然的出国留学(微博)决定,使脆弱的小彤最终崩溃,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咨询师诊断为精神分裂,需要转到精神病医院介入药物治疗。
建议:对于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应变能力较低、处理情绪的能力较差、相对压抑的孩子,家长要多加关注。考前需要减压,避免发挥失常;如果发挥失常,家长虽接受不了,但要想到孩子更难受,家长要理智地帮孩子疏导情绪,降低标准。家长可以带孩子做运动,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接纳你!”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举动,要及时请教专业人士,因为心理问题拖得越久越难解决。
心理专家寄语
给家长的话:
无论是什么样的路,都将是殊途同归。成绩固然重要,前途固然重要,然而都比不上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一切都会在未来成为回忆的符号。让我们怀着最初的爱,去珍惜自己的孩子,给他(她)更多的微笑!让他(她)因为有你而更加幸福!
给考生的话:
走在路上的人最美!这一程没走好,下一程走好;这一程走得好,下一程走得更好!希望你们能够用有限的光阴,换得人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