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铁及与其相关的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或因其消耗增多所引起的铁缺乏叫营养性铁缺乏症。营养性铁缺乏症在中国相当普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中半岁到两岁是高峰患病年龄。
宝宝缺铁了怎么喂养
铁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0多亿人缺铁,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在发展中国家,50%以上的孕妇缺铁,5岁以下儿童40%?50%缺铁。
由于铁及与其相关的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或因其消耗增多所引起的铁缺乏叫营养性铁缺乏症。营养性铁缺乏症在中国相当普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中半岁到两岁是高峰患病年龄。据2002年全国调查资料显示,7?12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0.8%,呈现为儿童年龄愈小,铁缺乏愈严重,缺铁性贫血也愈多。
原因
摄入铁的总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多见于婴幼儿及散居学龄前儿童、孕妇和乳母。
中国居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含量较高。虽然中小学生每日摄入铁的总量超过推荐的铁摄入量(RNI),但是由于植物性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低于动物性血红素铁,再加上植物性食物中鞣酸、植酸、多酚类物质含量较多,妨碍了铁的吸收利用,致使机体对铁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中国居民膳食品种相对比较单调,食谱很少变化,很多儿童还养成了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进食习惯。
临床表现在非贫血铁缺乏期,由于铁参与的生物酶的不足和活性的下降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发生障碍,表现为工作和劳动耐力的下降。在学生中则表现为精神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学习成绩的下降;有的证实为智商的下降,下降幅度达9~11个智商点。在婴幼儿中,小运动操作的发育落后于正常儿。
铁缺乏进一步发展,会使红细胞含铁量降低导致缺铁性贫血。通常短期铁缺乏对形体生长影响不大,但贫血小儿体重常有降低。贫血儿童肤色苍白或发黄,毛发干燥,脱发,指甲脆裂,出现匙状反甲,口腔黏膜萎缩及不同程度的舌炎,食欲不振,常有呕吐或腹泻,呼吸、心跳加快,可有肝大和下肢水肿。儿童可有异食癖,诸如泥土、粉笔、墙灰、煤渣、纸片等均可成为其喜爱的食物,这种异食的结果又会加重已有的铁缺乏,互为因果。
铁缺乏对儿童学习、认知及智力发展的不利影响开始得愈早,后果愈严重,其损害所造成的远期影响常常是不可挽回的。
铁缺乏症的饮食调理
维护好孕妇铁营养是避免幼婴铁缺乏的关键措施。在整个妊娠期,孕妇自身及胎儿的生长约需1000毫克(元素)铁。在妊娠24周后,因胎儿发育增快、胎体重量增加,孕妇每天平均需铁6毫克。这些一般膳食是不可能满足的,因而必须另行补铁。铁应该怎么补?研究证实,在妊娠后期给孕妇补充铁剂,不但可以提高孕妇的铁储备,有利于孕妇产后机体的恢复,而且也有利于给胎儿供给铁和防止生后幼婴早期缺铁和发生贫血。哺乳期乳母乳腺排泌的铁每日约0.5毫克,连同每日生理消耗0.5毫克铁,乳母每日摄食的铁量应不低于1毫克。因此,补足乳母铁储的缺额和增加膳食中铁的含量,是母乳喂养儿有充足铁来源的基础,也是降低婴儿期贫血患病率的基本重要措施。
在婴儿期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婴儿的铁代谢需要,即: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量与出生体重关系密切,出生体重愈小所储铁总量就愈少,发生铁缺乏就愈早而且病情较重。因此,低出生体重儿和双胎儿发生铁缺乏的更多。牛乳中含铁量低,吸收率也低,因此人工喂养儿患铁缺乏的检出率就高。
铁剂应用
对外观正常者及已检出的铁减少者,包括孕妇、乳母、儿童及成年男女,每周一次,连续12周,每次每千克体重口服(元素)铁1?2 毫克。地区贫血现患率在20%以上者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计算,现患率不及20%者按每千克体重1毫克计算。
对已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儿童,铁剂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计算,每周口服一次,连续12周。对6~24月龄铁减少婴幼儿,考虑到其日需铁总量为0.6?0.7毫克,可不计体重,每周一次口服铁剂12.5毫克,共12周。
为促进铁剂吸收,每次口服铁剂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50~100毫克。此外可能会伴有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B2的缺乏,也会影响铁剂疗效。这种情况应尽可能建立平衡膳食从而满足患儿营养需求,必要时,可添加上述维生素以提高疗效。
防止铁超载和铁中毒
铁在人体内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代谢循环,除黏膜、体表和出汗有少量铁损耗外,机体并无其他排泄铁的途径。因此,一次性大剂量摄入铁剂或短期内多次大量摄入铁剂可引起铁超载、急性或慢性铁中毒。目前市场上有名目繁多的铁强化食品,如酥糖、饼干、代乳粉、奶粉、铁强化保健品、各种铁强化饮料等,若小儿对其中某种食品有嗜爱,进食过多,就很容易发生中毒。
因此在添加铁强化食品时,一定要详细查看成分含量,既不要超量食用,也不要同一时期摄食多种铁强化食品、饮料、保健品。一旦小儿出现铁中毒应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