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了要求在国企领域本身进行改革外,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剥离国企的负担。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包括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国家花了2万多个亿——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这其中,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央企占到80%。
在央企效益大为好转、实力迅速膨胀的同时,来自于社会各界针对央企的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多[2]:
1、央企对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享有独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这不仅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垄断着十几亿百姓生活必需品,这被视为是很多央企每年赚取巨额利润的原因所在。
2、央企的脱困,并非源于央企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是把老百姓的钱填进了国企的黑洞,由全民买的单,此外,资产资本化,这也被一些专家看作是央企这些年加速发展的秘密所在。
3、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由此可见,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它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相反,实际上央企利润的80%以上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通、中移动、中电信等不到10家垄断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因为政策因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央企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