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股权转让问题
北京向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化名)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出资50万、30万、20万元成立的,乙某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甲和丙不参与经营。2006年3月,乙某未通知其他股东,私下与丁某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公司30%的股权以80万元转让给丁某,丁某以现金方式购买该股权。双方达成转让协议后,乙某利用实际经营公司的权利,去工商局办理了股权转让过户手续。事后不久,甲和丙得知了乙转让股权的事,于是依法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认定该转让无效。北京市某区法院依法认定该转让合同无效。
根据《公司法》第72条规定: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由以上规定可知,乙某违反了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强制性规定,侵害了甲和丙的权利。法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是人合性兼具资合性公司,人合性就是股东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可基础上组建公司。而乙私自转让股权的行为损害了其他股东的这一权利,违反了这一法律制度,当属无效。无效的结果自然回归到当初的甲乙丙三人股东公司。乙某的正确做法应当是首先就股权转让问题通知其他股东,其他股东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只有其他股东不行使优先购买权才可以转让给股东之外的第三人。
如果其他股东书面放弃优先购买权,则就不能再主张转让合同无效;如果转让人向受让人出示了公司关于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证明,则受让人可以依法受让;如果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可以不经其他股东同意单方面转让股权,受让人可以受让该股权。
二、关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问题。
深圳市张某在一次福利彩票抽奖中中了特等奖,扣除所得税获奖金400万元。他没有把中奖的事告知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他想利用这笔钱投资,打算和赵某合资成立一个印刷公司,张某控股。但是他又不想做公司工商登记的股东。张便找到了昔日小学同学李某,让李某代替他做公司名义上的股东,并让李某与赵某一起负责经营公司,张某并和李某签订了一个协议,就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明确,张某、李某与赵某三人对此也有一个书面说明,协议和说明中均表明张某是实际的股东,李某每次行使名义上的股东权利必须以张某的授权为准,不得违反、抵触张某的授权,否则张某有权解除协议。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效益连年翻番,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李某不但是公司名义上的股东而且还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俨然一个大老板的样子,李某也把自己当作了真正的大老板,于是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花天酒地、包养二奶、为自己购买高级住宅。这引起了赵某和张某的反感和警觉,决定撤销李某的职务。但李某以自己是合法登记的股东为由,对他们的决定不予理睬,继续把控公司、为所欲为。张某见李某至双方协议于不顾大有鸠占鹊巢之势,为了避免自己和公司进一步遭受损失,张某一纸诉状诉到法庭,要求确认自己实际的股东地位,并解除与李某的协议。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认定张某为某印刷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李某为名义上的股东,不享有实际的股东权利,因李某违反了双方协议,依法解除了双方的协议。
张某的官司虽然赢了,但是李某在诉讼期间利用自己的权力更加疯狂的挥霍公司的财产,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本案例是关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关系问题。我国公司法上没有关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的规定,但是我国现实中这种现象还是相当的多的,这类纠纷也不在少数。我国司法实践中是认可隐名股东的存在的,因为它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也并不侵害任何人的利益。但是如何规范这类行为,法律上还很欠缺明确规定。事实上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所谓合同关系,也就只能约束双方,对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当然如果第三人知道那是例外。本案中,李某和张某就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权利义务双方有明确约定,而且同时与另一股东赵某也有明确说明或者叫告知。而李某由于权力过大、诱惑太多以致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做出了损害公司利益和张某实际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希望引以为鉴。建议在协议约束名义股东权力同时,也不要让名义股东参与公司经营行为,否则后患无穷。另外,一个好的公司管理制度也是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只有权力的相互牵制才可以避免公司失控、出现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