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婚姻 • 正文

“试离婚”有没有法律依据

发布时间:  浏览: 329 次  来源:网络

“试离婚”就是在两个人都同意离婚的情况下,不急于从法律上履行离婚手续,只是在生活上先“离”一段时间,使双方在远离婚姻生活的环境下,体验没有“另一半”的生活;同时也使双方能够冷静地对婚姻进行反思,给婚姻一个缓冲期,再决定是离还是不离。早在2004年9月,河北省某县人民法院首次推出“试离婚”制度,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官公信力的影响下,自愿达成的暂时1个月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状态,目的是让夫妻双方体验离婚后生活情境,让当事人从理性的角度审视婚姻,再决定是否离婚。但没过多久,这项制度就因故停止执行。但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将“试离婚”提升为国家司法机构中一项制度执行,有些“不太合适”。这种做法从广义上来说,违背了《婚姻法》法定年龄、合法公民结婚、离婚的自由权;从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很大弊端,作为法官只能依据《婚姻法》关于判决离婚的条例进行判决,很难准确判断、认定离婚当事人双方的感情程度、婚姻实际状况,也就根本无法界定当事人属于应该离婚还是“试离婚”;最后从法律的性质来看,也是不可行的。法律是铁定的,不容置疑,一旦形成文字,即产生了法律效力。况且,法院的判决代表着国家意志,是极为严肃的。从我国目前判决离婚的司法程序上来看,双方从开始提请诉讼到一审判决,正常时间也要经过6个月,最快也要3个月,而这段时间内,双方如果反悔,可随时撤诉,某种程度上已经给离婚当事人留下了一个相对冷静、缓冲的时间。所谓“试离婚”,不过就是“分居”现象的一个别称,它确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积极的一面:如小C与小B在爱情的甜蜜过后,陷入了平淡的不知所措的茫然中,两人经过了“试离婚”,对生活、婚姻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即使这样,“试离婚”也绝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灵丹妙药,因为它只适合一部分人。人们的思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在国家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科学的、严谨的“分居”法规之前,“试离婚”这一方式乱加套用,难免会被一些对爱情、婚姻图谋不轨之人利用,让司法部门处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