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养生保健 • 正文

常戴眼镜 眼睛是否会变形

发布时间:  浏览: 481 次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眼镜戴久了,眼睛会变形吗?

第二章:拔牙要分时段讲策略

第三章:学会科学“摸肚子”

你近视吗?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人都会有近视的现象,你发现了吗?眼镜戴久了眼镜似乎会有点变形,这是为什么呢?

眼镜戴久了,眼睛会变形吗?

刘先生:眼镜戴久了,眼睛变形了?刘先生今年29岁,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已经和眼镜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有时候把眼镜拿下来,刘先生感觉眼睛有点变形,和以前比好像突出来一些似的。刘先生很怀疑,是不是眼镜戴久了导致自己眼睛变形了呢?

其实不仅刘先生这么认为,相当一部分“近视眼”也都这么认为。

姜先生:看不清楚,近视度数怎么反而降了?

35岁的姜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平均每天高负荷工作达12个小时以上。最近,姜先生左眼看东西总觉得有些发暗,似乎没有以前清楚。到眼科检查后发现,姜先生左眼矫正视力由之前的1.0降到了0.7,但是近视度数却由原来的200度降到了50度。姜先生很纳闷,原来的150度近视究竟去了哪呢?

小兵:近视为何发展这么快呢?

李女士的儿子小兵今年7岁,平时眼睛不痛不胀,但一年内近视度数突然增加了200度。家长带他配眼镜时,医生顺便给他查了下眼睛,发现小兵双眼罹患青光眼,视野已经出现明显缺损。刘女士很纳闷,孩子眼睛没有不适,就是近视发展快,怎么会得了青光眼呢?

根本原因:眼轴发生了改变

“这三件事看似没有关联,但背后的原因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孙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眼轴发生了改变。”

如果把眼睛形容成一台光学仪器,那么可以把从眼球接收光线的最表层“角膜”到感受光线的最内层“视网膜”的距离,看成是物理光学系统中的一条中轴线,这就是所谓“眼轴”。正常人的眼轴约为24mm。“一般来说,眼轴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300度。”孙红副主任医师说。

刘先生:高度近视,眼轴变长

刘先生目前双眼800度近视,属于高度近视。临床上,许多戴着“酒瓶底”的高度近视患者往往都是大眼球,不戴眼镜时感觉眼球向外突,其实并不是眼睛变形,而是眼轴变长了。

姜先生:视网膜病变,眼轴“变短”

出租车司机姜先生经检查后被确诊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这种眼疾多见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如职场“白骨精”、出租车司机等,中青年男性最常见,约占全部患者的80%,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

该病的典型表现是患者突然出现单眼视力的轻度下降、视物变暗或色调变黄、变形等。孙红副主任医师解释说:“姜先生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发生了浆液性脱离,该区域水肿、渗出导致视网膜‘前移’,相当于视轴变短,抵消了他150度的近视。”

小兵:青光眼,眼轴变长

“李女士的儿子小兵罹患的是青少年型青光眼。”孙红副主任医师介绍,青少年的眼睛尚未定型,眼球壁仍有弹性,如果持续眼压高,可以慢慢将眼球“撑大”,患者可没有明显眼胀、眼痛等不适,但是近视度数却在短期内持续“走高”。

戴镜本身不会使眼睛变形

专家指出,门诊遇到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近视后不敢让孩子戴镜,有些是担心孩子一旦戴镜就一辈子都摘不掉,还有不少家长是害怕长期戴镜会导致孩子的眼睛变形。孙红副主任医师指出,“家长应该了解,戴镜本身不会导致孩子眼睛‘变形’。‘变形’的真正原因是眼睛防护不当后近视加深,眼轴变长。”

专家特别提醒:上课时孩子如果看不到黑板必须验光配镜,不戴镜会加深近视,对孩子有害无益。临床研究表明,每年定期散瞳验光、佩带合适眼镜的孩子,相对于从不验光戴镜,或不定时验光以及眼镜度数不合适的孩子,近视的发展速度是最慢的。

拔牙要分时段讲策略

常言道,“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小小的牙病,有时会牵一“牙”而动全身。可是女性一辈子总有那么几个“特殊时期”。在这些阶段中,女性是脆弱的,方方面面都应加倍呵护。牙科医生建议,对于“特殊时期”的女性而言,拔牙更要特殊对待。

月经期:拔牙要避免

女性在月经期原则上应当避免拔牙,由于在此期间女性的血液凝固性降低,牙槽可能发生代偿性出血。“拔牙本身是一个手术,手术一般在月经期是禁忌的。”牙科医生说。另外,月经期间妇女的痛觉神经较敏感,全身抵抗力相对较差,常感到疼痛,较容易引起感染。

龋齿会引起根尖周炎、脓肿,又疼又肿。做治疗,用药,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智齿发炎肿得很厉害,需要做手术切开去排脓。还要打针消炎。不管是手术还是打针,对孕妇对胎儿都不好。应在怀孕前做口腔检查,提前预防。有龋齿,及时补牙;若智齿易发炎,就及早拔除。这样就可以安全度过孕期。

有人认为妊娠期间一律不可以拔牙,因为拔牙可能导致流产。针对此问题,牙科医生认为,妊娠期的前3个月最好不要拔牙,因为这一时期胎儿的各个器官正在发育成形。由于胎儿唇部和腭部的发育一般都在12周之前,应避免刺激,否则易出现唇腭裂现象。妊娠期后3个月拔牙,孕妇受到刺激,可能会早产。

若孕妇确实需要拔牙,就应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在中间4到6个月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阶段。

哺乳期:拔牙要防感染

有人说女性在哺乳期拔牙,会使乳汁分泌中断或减少。临床实践表明,对乳汁分泌没有影响。但哺乳期的女性拔牙还是相对要慎重。

有观点认为,因为拔牙需要使用到麻醉药,麻醉药的成分会随着哺乳的乳液被孩子吸收,对小孩子神经系统生长发育不好。

对此,牙科医生表示:“不是麻药的问题,那个量非常小,这方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关键是感染的问题。”拔牙的时候,会产生菌血症,外界的细菌通过拔牙后的创口进入血液系统,发生感染。

另外,拔牙后往往还要吃消炎药,而这些对孩子都会有一定影响。

更年期:可拔牙更要护牙

女性在更年期可以放心拔牙。然而,处于更年期的女性,牙槽骨最先疏松萎缩,牙齿逐渐松动脱落,更应当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每天按摩牙龈,可预防和延缓牙槽骨萎缩,使牙齿脱落时间推迟。

学会科学“摸肚子”

那日,46岁的汪女士来到我的诊室。汪女士面色有些发白,出现黑便、呕吐已经3天。汪女士说,她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我请汪女士躺到检查床上,给她进行腹部触诊,于右上腹部摸到一个约核桃大的包块,并有压痛,我给予汪女士禁食、补液、抑酸治疗。

几天后,汪女士来复诊,已不呕吐,但包块仍未消失。我仔细追问才发现,两年来,汪女士到大小医院看病至少有三、五次了,从来没有医生叫上床检查腹部的,我这次竞是头一回!

我给汪女士申请了B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横结肠癌,已有肝脏和腹腔多发、广泛转移。

小小一个包块,居然能‘过五关、斩六将’,真是不可思议,甚至令人愤慨!回过头说,汪女士如果能学习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和技巧,自己经常摸摸肚子,把自己的异常感觉告诉医生,是否也有可能避免不幸的发生呢?

我的亲身经历——

40岁那年,我还是个主治医生。一天,我吃完午饭正在宿舍休息,突然感到上腹部疼痛难忍,让我无法入睡。我觉得恶心,而且将中午吃的饭菜吐了出来,我赶紧服了两片654-2,可也不管事。

几位外科主任来看过,作了胸部、腹部透视,尿常规、血淀粉酶检查,都无异常,只有血像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升高,阑尾点并无压痛,暂时无法确诊,需要观察。

主任们走了,我一个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望着天花板,难受至极,把肚子摸来摸去,并无新发现。折腾到晚上8点钟,摸过多次的阑尾点,这次压起来真的很痛,忧喜参半的我,请来了外科值班医生,他二话没说,吩咐把我推进手术室。手术中,医生告诉我是坏死性阑尾炎,再晚一会儿肯定穿孔。

好险哪!幸亏这来来回回的摸,争取了宝贵的分分秒秒,不然,化脓性腹膜炎的后果难逃。

学会“摸肚子”,是很好的自我检查方法,理由如下:

1.腹腔内的脏器数目最多,患病的几率比较高。

2.不像胸腔里的脏器,有一个骨头“笼子”(胸廓)罩着,摸不进去;而腹腔前面只有腹肌,放松时比较好摸。

3.作为一种初步检查,既不花钱,又无需高精尖设备,自己查完,还可请他人复核。

4.方法简单易学。

5.虽然不能确诊疾病,也不一定是早期诊断的手段,但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争取到宝贵时间。

6.科学地摸肚子,临床医学称为腹部触诊,至少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公认检查腹部的重要方法,确认有效。

具体方法:

时间:最好空腹或餐后两小时以上。

姿势:排空小便和大便,平躺仰卧,裤带要退到大腿根部(腹股沟)以下,腹肌放松,配合检查手势,轮流做深呼吸。

检查者(或自己):用四个平放手指的掌面触摸,不要用手指抓捏皮肤。

顺序:右下——右上——左上——左下,先浅(轻)摸,后深(重)摸。

寻找:压痛点?包块?不要把心窝部的剑突(软骨)误认为包块。

定位:请以肚脐为中心,画两条互相垂直线,将腹部划分成四个区,主要脏器位置大致分布如下:

右下:阑尾、女性右侧附件、右输尿管及子宫增大时。

右上:肝、胆、胰腺、十二指肠、右肾。

左上:脾、胃、肝左叶、左肾。

左下:女性左侧附件、左输尿管、子宫增大时整个结肠沿着四区外侧走行,左下外侧摸得最清楚的是乙状结肠,尤其在有粪便时。围绕肚脐周围的是小肠。

说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练习几次就熟悉了。有心的读者不妨试试。

结语:你的眼镜近视吗?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不良习惯才好哦~(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健康文摘》,刊号:2012 第5期/2012 第4期,作者:谢瞻/陈步伟/佚名/李增烈,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喜欢.点赞

人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

当前热门Hot

返回栏目>>

首页   |   声明与投诉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20 若悠网 版权所有 Ruoyo.Com